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2010年出国访学人员经验交流报告会
2011-04-22

院学部委员廖学盛主持报告会


2011年4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在九楼报告厅举行学术报告会,2010年出国访学的7位同志跟大家分享了在外期间的心得体会。廖学盛学部委员主持报告会。

易建平研究员主要围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收集资料谈了自己的经验。针对大家惯用的复印资料这种方法,他并不赞同。他认为虽然复印程序比较简单,但是费用颇高。他更提倡用扫描的方法复制文献,建议大家在出国前自备一台扫描仪。另外,他还认为资料收集应该具有针对性,一方面要关注自己目前正在从事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也要顾及未来几年的选题方向。

王晓菊研究员于2010年秋在俄罗斯进行了两个半月的学术访问,她为大家介绍了这段时间她的收获、印象和思考。首先,她谈了几点收获。资料收集是她此次访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她在列宁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图书馆查阅了有关俄国史和西伯利亚史的大量资料,并在书店购买了30多种相关书籍。期间,她还与俄罗斯科学院通史所、社会学所、社会政治所、社会科学学术信息所、远东所、国民经济预测所、地理所和莫斯科大学历史系、莫斯科师范大学历史系、驻莫斯科的德国历史研究所等科研教学机构的学者,就俄罗斯历史、社会、人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及西伯利亚移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此外,通过学术交流与日常生活,她加强了语言实践,近距离了解俄罗斯国情,并增加了对俄罗斯历史文化的感性认识。其次,王晓菊简要地介绍了她此次访学的接待单位——俄罗斯科学院通史研究所,以及她的合作导师舒宾教授和女学者叶莲娜。最后,她谈了两点思考。她认为应该巩固和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通史所间的学术合作,这种交流对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国内世界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景德祥研究员对他2010年10月的德国之行进行了简要地回顾。他强调研究人员的出国考察非常必要,一定要出国切身体会研究对象,才能使研究结论更客观公允。接着,他谈了德国人的现实关注问题——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和外国移民问题,并简要介绍了德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以及德国史学的新动向。他认为德国史学的特色就是全球史研究,他们更加注重跨民族、跨国家的研究。

任灵兰副研究员向大家讲述了她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访学收获。结合自身的研究课题,她首先介绍了瑞典汉学的特色和发展。西方其他国家的汉学往往源于宗教传教士,与之有所不同,瑞典汉学的起源是从学术研究开始的,这就使得瑞典的汉学研究更为客观严谨。接着,她又介绍了影响瑞典汉学发展的几位重要学者——高本汉、马悦然和罗德弼。经过这三代学者的努力,斯德哥尔摩大学成了瑞典当代汉学研究的中心。通过剖析这些汉学家的治学之道,任灵兰总结出他们成功的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懈的勤奋努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名师的循循善诱。

高国荣副研究员简要介绍了他对丹麦和芬兰的学术访问。在40天的访问期内,他深入密切地与国外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参加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并在赫尔辛基大学举行了数次学术报告会。在整个访学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崛起提升了国人在海外的地位。

国洪更副研究员于2010年9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进行访学。与其他几位访学人员一样,他也谈到了收集资料的方法。他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出国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研究人员应尽量查找书目的全面信息,比如准确的书目序号和藏书地点,以便更高效地获取资料。其次,如果在出国期间借书遇到问题要积极想办法解决,例如要借的图书不在藏馆,可以请求图书馆执行强制召回工作,或者与合作导师沟通解决。最后,回国后仍要保持之前建立的学术联系,保证学术信息交流的畅通。

张旭鹏副研究员着重向大家介绍了他在美国上“研讨课”的体会。研讨课的授课方式源于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世界的学术重镇在欧洲,不少美国学生选择德国作为自己的留学目的地,学成回国后他们便将这种方式带到了美国的大学教育之中。这种授课方式的特点就是以导师引导为辅,学生讨论为主,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
最后,廖学盛学部委员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世界史研究人员应该经常性地“走出去”,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研究对象国。同时他也对大家提出了要求,倡议大家要创造条件、做好准备,特别是要加强语言方面的学习,这样才能在短暂的访学期间取得更大的收获。
(世界历史研究所杜娟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