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室邀请学部委员指导工作
2011-05-12
2011年5月3日,世界历史研究所跨学科研究室邀请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张椿年、陈启能研究员,就研究室定位、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等议题展开座谈,荣誉学部委员陈之骅研究员因临时有重要任务未能出席。这是跨学科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在所内举办的第三次座谈会,旨在动员并依靠所内外力量集思广益,为世界历史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出谋划策。所长张顺洪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张顺洪所长简要介绍了跨学科研究室成立的背景、规划以及未来展望。他指出,全球史、整体史和跨学科研究是当今国际史学界的发展趋势。我们要重视这样的发展趋势,加强世界史跨学科研究工作。
荣誉学部委员张椿年认为,跨学科研究首先要从整体研究和综合研究入手,形成较强的研究力量;其次要以理论结合实际探讨当代重大问题的方式来展开。他提议跨学科研究室的定位要着眼于研究重大的、有战略意义的现实问题。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并根据我所研究力量为主、外部人员为辅的原则,量力而为地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要以综合研究为先、拓宽知识面,在广泛听取意见并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确定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题或项目,要具备探讨现实意义和历史规律的内涵,不能只局限于政治层面。如果从全球史方面着手开展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史学理论研究的层面。二是先抛开跨学科研究室的定位问题,要从整体研究方面考虑。例如,可从国际战略史着手,探讨中国与国际环境变化等。同时,要放眼世界,关注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情况,了解差距,做到知己知彼。他说,世界史学科今年已晋升为国家一级学科,我所作为国家级研究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要发挥出带头和组织的作用;跨学科研究室的研究成果要能够为我所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荣誉学部委员陈启能认为,我所成立跨学科研究室的想法非常好,但付诸实际并获得成效还需要做大量的相关工作。首先,从我所成立五十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出发,他指出研究室的定位至关重要。如何开展工作、研究方法或角度都需要经过仔细斟酌、详加考虑,一些相关的概念,如综合研究、整体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等需要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表述。其次,他强调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跨学科研究,而且进行综合研究不可否认“专”的重要性,“专”是综合研究的基础。再者,我所跨学科研究的内涵、定义要明确,即从事跨学科研究还是跨学科动态研究?不同学科间的跨学科要具备合理性。因此,他建议,跨学科研究可先从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着手,通过细致的分析,寻找适合国内情况的题目,踏踏实实、稳步地开展起来。也可先从跨学科动态研究入手,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搜寻国内外近二十余年的跨学科研究动态的信息,包括成果和课题等。此外,他还主张要发挥我所长处,使我所的跨学科研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有关研究室的远景规划,他建议要增派研究人员,利用几年时间打好理论基础,并按步骤、按规划逐步进行。
学部委员廖学盛认为,学术研究绝对要“专”,只有“专”才有发言权。他以学习语言辅助研究为例指出,专业研究一方面要求研究人员自身具备较高的研究素质和扎实的知识根底,思想上要放宽、放远,并有长期的规划;另一方面则需要院内、所内给予支持和配合,不断扩充研究力量。关于跨学科研究题目的选择,他指出,首先,题目的选择不能过于宽泛。其次,要抓重点、量力而为。鉴于我所跨学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力量薄弱,因此要在打好专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题目开展研究。关于开展跨学科动态研究,他认为,动态研究是一种辅助手段,有助于把握学术发展的脉络。至于形式可参考我院历史所主办的期刊《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史研究动态》。对于跨学科研究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他建议,首先要拓宽知识面,古今中外,文史结合;还要关注现实,把握好历史观。其次,要加强交流并多参加或了解国内外的学术报告或学术座谈会以丰富知识结构。再者,要脚踏实地、稳中求进,力求将研究做“专”、做“精”。
跨学科研究室李春放研究员认为,跨学科研究的开展要脚踏实地,立足我所实际情况,改变现有进人机制,广纳人才,将工作落在实处。至于研究方式,可采用史学与其它学科间的跨学科或史学学科内部的跨学科,研究角度则要从整体和宏观两方面着手,逐步向整体史方向推进,但反对国别史的简单契合。他强调了“实干”精神的重要性;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尽快启动我所的跨学科研究工作是重中之重,“做”与“不做”差别很大。
最后,室主任姜南表示,此次座谈会对我们开展工作大有裨益,跨学科研究室要好好地消化、吸收学部委员们的观点和建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订出研究室的规划和目标。
(世界历史所跨学科研究室何风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