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举行第二次读书活动
2011-06-24

(郭远英/摄)

庞卓恒教授 (郭远英/摄)
2011年6月21日,世界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举行第二次读书活动,邀请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庞卓恒教授导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以及本所30多位年轻同志参加了这次活动。
庞先生首先就如何阅读经典著作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牢牢把握马克思著作中以一贯之的思想脉络、即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它像自然规律那样是铁的规律。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他们生前未来得及做系统整理,并以教科书所要求的严密明晰形式加以表述。因此,在我们阅读他们的著作时切忌生吞活剥、不加思索地全盘吸收。而是要求我们通过前后比对,全面考量,把握其精髓。
具体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庞先生认为,一定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通过两次批判完成的。第一次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的批判,第二次是对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的批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的中心内容是对三种规律观的比较。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持有的是意识决定论,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意识决定的,改变意识才能改变人的本质;具体到当时德国的落后状况,那是因为德国人被宗教奴化了,因此批判宗教就能改变德国的落后状况。马克思对此的评价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持有的是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本性就是自然本性,它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改变自然环境才能改变人的本质;具体到当时德国的落后状况,那是因为德国人的自然本性被德国的宗教异化了,因此,要使德国人认识到人的自然本性才能解决德国的问题。马克思对此的评价是:环境和教育又怎么去改变呢,他这样做一定会把人分为两类,其中的先知先觉者对环境和教育做出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是生产生活方式决定论,他们认为,要改变人就必须改变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生产生活方式不是能够随意改变的,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到怎么样的程度,必然有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人是在改变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身和提高物质生产能力的。
由于马克思使用的是当时德国哲学界流行的语言和表述方式,使我们读起来显得晦涩难懂。但只要把握住这三种不同规律观的内涵,就能够把握住《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主要内容。其中的第一、第三和第十一条最为重要。其他条目则是对这三条的进一步解析与拓展。
庞先生通俗易懂的讲授,开启着读书会成员的兴趣,大家或发表感想、或提出问题,就“实践的内涵”、“是生活决定意识、还是物质决定意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和中国的知行合一的关系”等问题与庞先生做了进一步探讨。读书会成员表示,通过这种导读,的确很有收获。
(世界历史研究所吴英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