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讲述历史、传递创业进取精神:世界历史所举办青年和老干部座谈会

2012-06-11

青年和老干部座谈会

程西筠先生

张椿年先生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

世界历史研究所姜南副研究员主持座谈会

  2012年5月29日,世界历史所青年工作组举办“青年和老干部座谈会”,特邀请程西筠和张椿年两位老干部讲解本所发展历史和个人经历。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和本所青年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程西筠先生是世界历史所发展的亲历者。她讲述了世界历史研究所从筹备建所到1990年的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基础时期,从1960年初—1966年6月“文革”开始。1960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历史所成立世界史组,由程西筠任组长,张椿年任副组长。目的是筹备建立世界史所。时任历史所副所长的侯外庐同志分管世界史组的工作。根据领导的批示,世界史组开始工作。七八个同志在北京到处搜集资料,购买相关世界史图书,并到大学、文化机构等兄弟单位的图书馆手抄卡片后装印成册。1962年底,世界史组已有20多个成员。1963年2月正式提升为世界历史研究室,陈翰笙同志兼任研究室主任,程西筠和张椿年同志任学术秘书。翰老非常重视研究室的工作,经常找同志们谈话,制定研究室发展的规划。根据中宣部批准,世界历史研究室直接去高校挑选年轻学生充实队伍。1963年底,外事部门向毛泽东同志打报告建议加强国际问题研究,获得批准。1964年5月,世界历史研究室上升为世界历史研究所,陈翰笙任所长。打基础的时期历时六年半,白手起家,将研究所建立起来。第二个阶段从1966年6月—1977年,这11年中经历了“文革”浩劫,研究人员的水平经历这场考验后有所提高,在翻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第三个阶段从1977年—1990年。1979年院领导邓力群、于光远来世界历史所听取汇报后,一再强调要编写世界通史,应当写出一部与国家相称的世界史,“这一代完不成就交给下一代”。1979年6月29日,世界历史所党委正式成立,1980年5月,所行政班子成立。具体工作逐步展开,世界通史的准备工作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大百科”、外国历史名人传、大事集等相继完成出版,两本重要刊物《世界历史》和《史学理论》也开始出版。十多个研究会成立,人才队伍也成长起来。这13年是研究所发展的兴旺期,业务工作全面开展。

  张椿年先生也是世界历史所发展史上的元老之一。张先生出生书香门第,祖父是前清秀才,思想开明,家中两位姑姑和两位姑父都是很早便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先生幼年时,祖父和父亲便遇害丧生于敌手,一家人为革命贡献良多。张先生少年时按照党的指示投身革命,领导和组织学生运动和青年工作。1950年张先生到北京读大学,不久便进入留苏预备部,到苏联留学,并由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工委吸收入党,在苏联留学五年后归国,便参加了世界史组的工作并任副组长。1980年中国史学会得到恢复,并组织代表团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当时夏鼐同志任团长,张先生任秘书长,负责代表团的具体工作。1985年7月,张先生任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并于1988年再度连任。张先生结合自身经历指出,首先,共产党员应该怀有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共产党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为人民服务,离开这个根本点就一钱不值;其次,当年世界史组是根据毛主席两次指示成立的,这是2011年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的重要支持点;第三,研究所的建立对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

  两位老领导的讲述平实朴素,娓娓道来。当年老前辈们白手兴家、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创业进取精神令人动容,更令人振奋。与会的同志们都深受触动,同时也更加深了切实加强科研工作、不断推进研究所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董欣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