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理查德•德雷顿教授与亚非拉美史研究室举行学术座谈
2012-06-18
2012年5月31日,理查德•德雷顿教授(Richard Drayton)应邀到世界历史研究所与亚非拉美研究室举行学术座谈会。张顺洪所长主持座谈会,亚非拉美史研究室毕健康研究员、西欧北美史研究室吴必康研究员、跨学科研究室李春放研究员和李文明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交流。张旭鹏副研究员为座谈会做现场口译。
德雷顿教授做了题为“全球视野下20世纪反对殖民主义运动的历史”的主题发言。
德雷顿教授认为,20世纪被压迫民族的反帝、反殖运动是在俄国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从一开始就具有全球性。1919年,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爆发了反帝民族解放运动,如中国五四运动、加勒比民族解放运动和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这一年,印度和埃及的民族独立运动由少数社会精英参加的运动发展为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阿富汗赢得了反英战争的胜利,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三国际在俄国成立。美国和加勒比的非洲移民在黑人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成立了非洲人协会,通过自己的报纸发出黑人也要自由的呼声。此后,全球各地反帝民族运动呈联合之势,它们不但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开会,而且在心理上树立了必胜的信念。
德雷顿教授指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在30年代处于低潮,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高潮。1945年在曼彻斯特召开了第五次泛非大会。1946—1948年出现了这样的可能性,即欧洲殖民帝国转型为民主国家,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成为民主伙伴。但这种可能性没有变为现实。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也出现了分化,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建立了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中国则通过共产主义革命走上了另一条道路。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具有特殊历史意义,会议的参加者中有一些人,如周恩来和胡志明等,是1919年反帝民族解放运动的继承人。万隆会议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在德雷顿教授看来,19世纪史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帝国史重合,当时帝国主义的兴盛源于帝国主义国家和世界其余地区在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进入20世纪后,反帝反殖运动风起云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俄国革命是反帝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各省被压迫民族反帝运动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爆发了全球性冲突。德雷顿教授认为,帝国主义对世界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是促进了全球一体化。
与会者与德雷顿教授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其中包括对保罗•肯尼迪和尼尔•弗格森及其著作的评价、英帝国衰落的原因、中国崛起、新帝国主义、中国对非洲发展的影响以及阿拉伯之春等。
座谈会结束之际,张顺洪所长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说,今天的座谈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络,开得很好。德雷顿教授不仅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而且高度关切现实问题。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素养和现实关怀上下更大的力气,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服务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宏伟事业。
德雷顿教授生于圭亚那,先后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耶鲁大学求学,曾在牛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剑桥大学任教,现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帝国史罗德斯教授(Rhodes Professor of Imperial History)。德雷顿教授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涵盖英帝国史、近代法国殖民扩张及其影响、全球史、大西洋史、加勒比史、20世纪反对殖民主义运动史以及非殖民化以后的帝国主义问题等。
(李春放、毕健康、杜娟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