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古代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媒介

2012-07-17

  ——“制度与古代社会”创新工程项目学术研讨会

刘欣如教授

  2012年7月3日,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制度与古代社会”创新工程项目组主办学术研讨会,邀请美国新泽西学院教授、世界历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刘欣如和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岘就古代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问题做主题发言,所内研究人员10余人参会并展开讨论。

  刘欣如教授首先发言,她的报告题目是《从丝绸贸易分析汉帝国如何认识罗马帝国》。她首先指出,从公元前332年以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开始,古代中东和中亚地区就开始接受希腊文化,希腊语言文字、希腊货币等长期在中亚地区使用。后来,塞琉古王国、罗马帝国等先后统治中亚地区,再之后,丝绸之路开通,东西方联系进一步密切。这些都为古代中国认识西方提供了基础,但是同时也给古代中国人认识西方造成一些混乱。比如希腊、罗马人在中亚地区统治期间先后建造多座同名城市,比如亚历山大里亚、塞琉希亚、安条克等。仅在中亚称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就包括今坎大哈、赫拉特等,最为著名的亚历山大里亚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它后来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是罗马帝国的贸易中心。因此,中国历代文献中所记录的“黎轩”、“黎犍”、“大秦”等所表达的地域含义也不断发生变化。

  汉以前文献中记载带来大鸟的黎轩人和来自黎轩的幻人或眩人具有典型的波斯人特征,因此,这里的黎轩应指中亚地区。中国汉以后文献中开始出现大秦,又称一名黎犍(黎轩),显然与之前所记黎轩有所不同。比如,根据印度文献《那先比丘经》记载,米南德王可能来自中亚的某个亚历山大里亚,但是在中国人所译《那先比丘经》中显然将此亚历山大里亚误认为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因此在译文中将200个联盟的距离改译为2000个联盟,相距八万里。这与罗马帝国时期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成为东方贸易的中心,罗马帝国的税收中心,因此亚历山大港成为罗马帝国的标志有关。这反映在阿富汗贝格兰(Begram)出土的贵霜帝国时期的大水晶瓶上,学者们认为该水晶瓶应为灯塔形状,上有海神波塞冬像,应该是著名的亚历山大港灯塔模型。而且当时罗马货币上刻有亚历山大港灯塔标志也可以作为佐证。

  关于东西方的丝绸贸易,刘欣如教授认为尽管罗马文献和绘画中有大量关于中国丝绸的记载,但是目前尚没有在罗马帝国境内发现中国罗、纱的实物证据。目前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绫罗最远在蒙古的匈奴墓中发现,中亚地区发现的中国丝绸以织锦为主。另外中亚发现的部分毛纺品具有罗马特征,可能是用于交换中国丝绸的商品之一。在中国文献中,也有罗马纺织品的记载。叙利亚帕尔米拉发现的纺织品采用中国的丝和当地的毛制成混纺织品,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可能用于出口罗马。这些都说明,中东中亚地区是中国与罗马丝绸贸易的中间站,同时可能也是再生产中心,既弥补长途进口原材料的不足,也保证进出口商品更加符合顾客的欣赏品味。

  最后,刘欣如教授指出汉代中国认识罗马帝国通过中亚地区,在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人对于罗马帝国的认识有所变化,有其准确性,应予以重视,并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希腊语在中亚地区长期流行,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对西方人的认识。

宋岘研究员

  宋岘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阿维森那医学与东西方文化》。宋岘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阿维森那的个人背景及其医学思想及医学理论的构成。之后他着重指出伊斯兰阿拉伯文化是希腊罗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联系的媒介,其医学哲学思想反映在中国文献《回回药方》、《本草纲目》和《普济方》中。首先,阿维森那的《医典》受到希腊哲学家、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深刻影响,同时广泛吸收伊斯兰阿拉伯哲学和医学精髓,因此书中包含着古代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容。中国古代文献中极少提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甚至曾经断言希腊、罗马科学技术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宋岘研究员发现,在《回回药方》中有110个药方源自阿维森那的《医典》,《医典》中也多次记录希波克拉底等希腊医学家的名字及观点,最后在《回回药方》、《本草纲目》和《普济方》中有众多药物名词来自《医典》。这些都说明希腊医学至少经伊斯兰阿拉伯医学之手影响到中国传统医学。

徐建新研究员


  最后,与会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古代中东和中亚地区在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两个地区既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中间站,也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交融与传播的主阵地,只是其中不时掺杂着错误信息。总之,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时绝对不能忽视中东、中亚文明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刘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