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二十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课题组在上海召开研讨会

2012-07-18

“二十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研讨会会场

课题首席专家于沛研究员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陈恒教授(左一)、浙江大学陈新教授(左二

参加研讨会的课题组成员

  2012年7月14日,世界历史研究所创新工程“二十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课题组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于沛研究员及课题组有关成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陈恒教授、浙江大学陈新教授等二十余人出席会议。

  课题组首席专家于沛研究员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课题情况。于沛说,首先必须要充分认识课题的重要性。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工程要从理论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创新与人才培养创新做出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进行统领。本课题将按照这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其次,课题本身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国内外史学界已经有不少同类研究成果。例如,伊格尔斯的《全球史学史》令人耳目一新,相当大的篇幅讲了欧美以外的史学状况。为了写好中国部分,他专程来中国邀请一些知名学者开座谈会。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再次,课题的组织工作。希望有更多同志参与到课题中来。本次研讨会希望大家就课题的框架结构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以后写作中,还可以邀请更多专家参与专题写作。

  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提出,国外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值得重视。如施耐德的《牛津历史著作史》与丹尼尔•沃尔夫的《全球史学史》,一个重史,一个重论,都是很好的著作,在结构与写作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上海师范大学刘子魁、张宗祥、洪庆明、裔昭印等教授分别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对课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浙江大学陈新教授认为,伊格尔斯《全球史学史》理论性不够,《二十世纪史学与历史学家》若能将《牛津历史著作史》与丹尼尔•沃尔夫的《全球史学史》两种著作的特点结合起来,史论结合,将会是很大的优点。他认为二十世纪历史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945年以前,1945至1970,1970年以后。民族国家是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是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后现代思潮、社会史的拓展、全球史等是第三阶段主要内容。相应地,《二十世纪史学与历史学家》若能以三卷篇幅分别写作三阶段问题,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世界历史所姜芃研究员、景德祥研究员、孟庆龙研究员、吴英副研究员等同志分别就课题结构与内容提出了各自看法。他们认为,课题应当对二十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进行总结与反思。特别应注意二十世纪历史学与十九世纪历史学的区别,凸显二十世纪历史学本身的特点。历史资料的拓展、历史观念的变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等都是值得重视的内容。同时,应当对历史学家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反思二十世纪历史进程中历史学家所起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在对国别史学或地区史学做个性化的处理时,不能忘记它们之间的共性问题。

  (张文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