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一带一路”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研讨会综述

2023-11-08

  2023年10月26—27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满举办之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一带一路”史研究室承办的“‘一带一路’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讲话,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致辞。

  十年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为重要指导原则,在推动中国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结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经验并深入探究其现实意义,才能更好地勇担历史重任,把准时代脉搏,继往开来、勇毅前行。 

  武寅研究员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更是“丝路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纵观历史,丝绸之路规模宏大、路程漫长、影响深远,成为人类东西方交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她强调,崭新的“一带一路”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三个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首先,“一带一路”站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一带一路”共建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探讨人类实现和平发展的途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一带一路”实现了深度合作。“一带一路”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深入到思想和精神层面,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能源、金融、文化等20多个领域建立多边对话平台,共商合作途径,共谋发展蓝图。最后,“一带一路”的广度不断扩展。加强经贸合作、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合作内容大大拓展;“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及太平洋地区,覆盖范围大大拓宽;参与国和人员大大增加,“一带一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李国强研究员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时代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根基,共建“一带一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和发展机遇,让中国与世界彼此助力、互利共赢。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情况下,史学工作者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拓展“一带一路”认知和研究的宽度、厚度,着眼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研究,加快构建“一带一路”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应着力揭示“一带一路”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关系,加大共建“一带一路”理论研究力度,切实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指出,要高度重视融通国内外研究资源,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举办国内研讨会的同时,也要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共建“一带一路”走实走深贡献学术力量。 

  罗文东研究员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指出,举办本次研讨会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世界历史研究所着力拓展和深化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研究,专门组建“一带一路”史研究室,设立“一带一路”重点学科,拟从世界的维度和历史的视角,对“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重大意义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进行综合性和跨学科研究。“一带一路”既根植历史,又因应现实、开创未来。“一带一路”合作跨越不同文化、文明、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汇聚人类共同发展的公约数和正能量。他希望本次研讨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为统领,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两创”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和实践,把握世界大势和潮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的历史经验、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世界历史研究所“一带一路”史研究室主任孟庆龙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后,研讨会分为主旨发言和大会发言两个环节进行。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主持了主旨发言环节。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从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宏观理论和实践探讨了如何将“一带一路”与世界历史研究相结合,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国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提出了四点建议:世界史学者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历史研究;坚定担当使命,推动历史研究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风雨同行;加快建构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应立足中国实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知识、理论和方法创新;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力量,推动历史学科融合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围绕“一带一路”的历史经验与新课题作了演讲。他指出,基础设施建设和陆海大通道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产生了重大、深远、持久的影响,从历史中走来的“一带一路”继往开来,意义重大;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还须加强应对西方地缘政治战略围堵、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来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挑战,提高防范政治、经济、安全等风险的意识;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并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有重点、有差别地进行板块化建设和内外联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后他还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李振利研究员的发言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果与经验展开。他分析了中国首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即中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地缘优势,哈萨克斯坦又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共建“一带一路”在中亚沿线国家取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在完善硬联通、搭建软联通和推动民心相通等三个方面。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符合沿线国家现实需求,同时坚持绿色廉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未来还应加强与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和开展地方合作项目。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会长梁占军教授从区域国别学的视角概述了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在巴尔干地区取得的丰硕成果,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校国际合作方面势头良好。他指出,世界史学界关于巴尔干地区的研究还存在明显不足,学界应加强世界史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协同与融通,强化世界史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的意识,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探索跨单位的横向协同机制,加快稀缺人才的协同培养。世界历史研究所孟庆龙研究员关注了世界史视阈下的“一带一路”倡议。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世界整体发展、共同进步的强大动力,发挥了极具特色、前所未有的示范效应;历史研究工作者从世界历史视阈诠释“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会深切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包括所有地区和群体的网络,“一带一路”则是编织、健全这个网络最为有效的路径和手段,二者正以前所未有并日益增强的力度推动着世界的整体发展。 

  大会发言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林利民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马细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刘作奎研究员,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以榕副教授,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南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邱永辉教授,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原所长潘志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室主任谢来辉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人事处处长王华研究员做了精彩发言。 

  大会发言的第二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人事处处长王华研究员主持。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彪教授,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政治研究室主任董向荣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历史文化学院何志龙教授,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席专家、历史学院于文杰教授,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主任李韬研究员,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陈建洪教授做了精彩发言。 

  学者们的发言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未来机遇、风险挑战等,包括了贸易往来、国际合作、文化交流、地缘政治等诸多方面,聚焦前沿问题,发言观点鲜明,问题讨论深入,启发颇多。 

  世界历史研究所“一带一路”史研究室主任孟庆龙研究员主持了10月27日的会议。世界历史研究所吕桂霞研究员、李锐副研究员、张丹副研究员、张瑾副研究员、许亮副研究员、时伟通助理研究员、高天宜助理研究员、王慧芝助理研究员、李潇博士后等做了发言。学者们的发言充分展现了“一带一路”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践经验总结,既有历史分析也有现实思考和前景展望。孟庆龙研究员作了大会总结发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研究所、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华侨大学等研究院所、高校及职能部门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从世界史、中国史、哲学、政治学、区域国别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研讨。此次研讨会推动了学术界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促进了学界的跨学科互学互鉴、交流合作,对深化“一带一路”认知和提升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秦双艳、张瑾供稿;李成龙、王陆野、孙洁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