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赵旭黎:从复兴到消亡:苏联村社历史研究(1917-1930)

2015-07-01

摘要

  村社,又称农村公社,是俄国农民面对低下生产力和恶劣自然环境为了生存而结成的劳动和生活共同体,是农民的基层自治组织,有土地分配、生产、税收、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宗教等多重功能。千百年来,以村社为纽带的生产组织、生活习惯世代相沿,使村社自治、互助的精神积淀和升华为根深蒂固的传统,镌刻于俄罗斯农民的经济、社会与精神世界之中。在资本主义发展和斯托雷平改革的双重影响下,1917年前夕俄国村社已经有衰落的迹象。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村社却在彻底重分地主土地的革命过程中奇迹般地自发复兴。这种复兴的势头在十月革命后非但没有停止,还一直延续至1920年代末。

  苏维埃政权执政之初本想分化乃至消灭村社,在遭遇农民反抗后,发现保持村社征税、连环保、社会保障等功能仍有利于苏维埃政权,便退而与村社达成妥协。然而,村社的复兴,尤其是村社拥有的强大财政实力又引起当局的不安,于是,苏维埃政权在允许村社保持运转的同时,又不断对村社加以限制。然而,这些限制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1928年初,在粮食收购危机的背景之下,布尔什维克领导层推行的村社政策发生转向:分别从农业生产、领导权和财权三个关键领域向村社施加压力。这些措施迫使村社逐渐屈服于苏维埃政权。在1928-1930年的粮食收购运动和全盘集体化初期,村社扮演了农民暴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这促使执政者最终作出了取消村社的决定。随着1933年全盘集体化的结束,截至1934年底,作为农民自治组织的村社在苏联的主要农业区基本消亡。

    

  关键词:苏联,村社,复兴,灭亡,苏维埃政权,集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