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程西筠:我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2019-04-18

说明:2007年10月31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对我进
行过一次采访,过后我把采访的内容,整理成这篇文章。近
日清理电脑时,我重读这篇文章,觉得它可能有点参考价值,
所以公布到网上,供大家阅读批评。

  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结缘有28年了。在1980-1989年和1996-2007年这两段时间内,我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可以说自始至终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第一、二版的编纂工作。当时,编纂大型百科全书,对百科出版社和国内世界史学界来说,都是一项崭新的工作。为了能够动员和组织世界史研究所、乃至全国学界的专业人员参与、承担这一国家重点项目,百科和研究所双方经研究决定,以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为基地,组织协调专业力量,全力支持、配合百科出版社,双方协同动作,共同完成任务。在所内,我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为承担组织上交给我的这一任务,我压缩了自己的科研计划,在百科的编纂和组织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这些付出最终结出了硕果。外国历史卷一版问世已近20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称道,并一再重印;现在,全书第二版这一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也即将付梓问世,真是令人高兴。每当想到百科两版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想到在百科两版的伟大工程中,也有我作出的贡献,我就感到莫大的慰藉和自豪。

  一、我参与的百科一版工作

  我于1980年初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一版)的工作,应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编委会委员,欧洲史编写组副主编,兼编委会秘书组组长。从拟定条目框架、到撰写条目(分工英国史、西欧史部分),到审、改条目,直到发排稿的通读(朱庭光负责现代部分,我通读远古至1917年),我基本上都参加了。秘书组负责组织、联系、协调所内外专业力量,工作量很大,头绪更繁杂。作为大型工具书,百科的要求和专著、论文都不同,制定条目框架要做到系统性和检索性相结合,理论性和知识性相结合。所列条目,既要能涵盖一个学科的各个方面,反映出其全貌;又要有长、中、短条目,以便于读者检索、查寻、获得具体知识。说实在话,我在参与百科工作之前,对百科的知识是很缺乏的;专业知识面也不宽。是多年的百科编纂工作的实践,给了我有关百科全书的知识,也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面,提升了我的组织工作能力。参加百科的工作,等于是我上了一次没有围墙的大学,真是获益匪浅。

  二、我参与的百科二版工作

  百科二版的工作,我也是一开始就参加了的。我参加了1996年10月8日在北大历史系召开的二版条目框架草稿讨论会,会后出版社有关同志曾不止一次征询我对二版修订工作的意见。我建议二版的修订工作应借鉴一版的做法,即通过世界历史研究所动员组织专业力量,来承担这项繁重的任务。这一建议被采纳,研究所领导表示将动员并全力支持科研人员参加二版的工作。2000年3月和2001年2月先后两次在小汤山九华山庄召开编辑工作会议,审定了条目框架,落实了各分支的具体分工。

  我和另外两位同志分工审改、压缩欧洲部分的条目。随后我又负责再审国际关系(1648-1945)和中亚地区的条目。二版的修订工作因为人员相对集中,较易于组织,所以工作进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每人承担的任务相当繁重。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二版我分工修订的条目就有约400多条,35万多字。

  三、百科二版相比,新亮点和新变化

  就世界历史学科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增补了百科一版外国历史卷出版以后,近30年来全世界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等等的资料,特别是政治形势的变化,比如各国政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它反映出百科二版的内容是紧跟世界最新形势发展的,这就保证了新版所纳入的史料的最新科学价值。

  其次,新版对一版一些长条或内容较烦琐的条目做了必要的删减,以适应综合性工具书的要求,是很必要的。但由此就引出我一个想法,就是期望今后能有各学科单卷本陆续编纂问世,以有利于普通读者、特别是各专业的爱好者阅读、购买、收藏。

  第三,二版字数减少,中小条目增多,反映出它的通俗性、知识性更强,更便于检索,对广大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会更有吸引力。

  第四,新版对参见条目的要求,除要有条目标题外,还规定要有简要的定义式的解释,这很必要,它等于是给读者一个提示,先指指路,便于读者检索。

  四、对青年人的忠告和建议

  百科全书虽然是工具书,但它是人类最新、最全面知识的浓缩,是知识的宝库,知识的海洋。所以当你为了解某个问题来向百科求教时,一定要坐下来,深入下去,探个究竟,千万不能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百科回答问题直接、痛快,解决问题,但如果不逐字逐句地琢磨,弄不好也会铸成错误。我本人在这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都是在审改百科条目过程中出现的,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爱尔兰“复活节起义”条,一版没有,是我为二版写的。哪天起义?“1916年4月24日周一复活节”吗?但稿子经百科审阅后,改成了复活节次日(4月24日)起义。日期一样,复活节是哪天?为何叫复活节起义?查大英百科中译本,“4月24日复活节周一起义”。再查复活节,方知复活节每年都不确定,但一般在周日。所以1916年的复活节是4月23日,就采用了“复活节周一起义”的说法。这说明我写稿时没有仔细核查,而写错了复活节的日期。这是失败的教训。

  又如,西班牙人物条“埃斯帕特罗,B.为一版原有条目。我在为二版审改这个条目时,开始时,对条目释文说埃斯帕特罗参加阿亚库乔战役并未发生什么疑点,只是知道这次战役是拉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一次决定性战役,而且马克思对这次战役有所评价,就想看看马恩是怎样说的。于是就查找马恩全集索引,随之找到了马恩合著的《艾阿库裘》(即阿亚库乔)一文(马恩全集14卷172页),发现马恩竟指名道姓指出埃斯帕特罗并未参加这次战役。随后赶快查阅其他工具书,都没有关于埃斯帕特罗参加此次战役的内容,遂将原释文改正。这可算是一条经验,即看稿时一定要多参考有关资料,不能怕麻烦。

  以上两个具体事例是我审稿的经验、教训之谈,但我想我们年轻人在查阅百科等工具书时,要以我的教训为戒,要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以求取得真经。

  至于说到我和百科全书之间有哪些故事和情缘,以上所说,其实就包括了这些内容,当然决不止这些。想想看,断断续续,28年了!我从小老年变成真正的步履蹒跚的老太婆了,其间的故事是很多的;我和百科全书的情缘,应当说是越来越深了,但在这里一下子也说不完,以后再找机会吧。在我有生之年,如果有需要,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我愿为百科继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