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追溯院史所史 铭记初心使命——世历所离退人员召开迎接建国70年座谈会

2019-08-20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世历所退休干部闫立仁同志


世历所党委书记罗文东


世历所副所长饶望京


“追溯院史所史,铭记初心使命”座谈会

  2019年7月29日,世历所离退休党支部召开“追溯院史所史,铭记初心使命”座谈会,畅谈我所的建立与发展,追述我所的成就与不足,鼓干劲、谋发展,以崭新姿态迎接建国70周年。所党委书记罗文东、副所长饶望京出席会议并讲话。三十多位老同志参加会议,世历所部分在职青年学者旁听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世历所退休干部闫立仁同志首先作了“凝聚初心的9000号信箱”的主题发言。闫立仁同志在院史研究室工作近20年。他讲述了中国社会科院及其一些研究所成立初期的发展历程。他说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是没有国家级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为了更好地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1963年12月,中央外事工作组向党中央提出《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批准。1964年5月,中央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成立世界经济研究所,而后陆续建立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等等。1964年,中央为了更好地大力开展涉外研究工作,将西颐宾馆中馆(友谊宾馆中区,原来苏联专家驻地)腾出为涉外研究所使用。考虑到工作的需要,特别设立“北京9000号信箱”。

  随着研究所的成立,中央指派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及名人前来指导工作,如刘宁一、陈翰生、姜君辰、黎澍、任继愈等。当时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和掌握反映国外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资料,研究国际形势发展动向和各国革命斗争的状况,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对外交往服务,为中央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殿堂和学术智库,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参谋部、智囊团的作用。当年的青年才俊们没有辜负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把各个研究所逐步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学科广博的研究重镇。学术成果层出不穷,硕果累累。现今他们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战斗在第一线。回顾社科院一些涉外研究所的建立发展,无一不浸透着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心血。

  程西筠研究员讲述了我所在对外交流方面的发展进步。她说,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对外交流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所也是如此。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约翰·富兰克林来我所访问,我们仅有两人可以做翻译。语言是我们对外交流和研究外国史的主要屏障。当时学习外语一时间成为风气。如今,年轻学者都是博士毕业,外语和专业都经过专门学习和培训,用英语对外交流已经不在话下。希望年轻人更进一步,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建立中国世界历史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廖学盛研究员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历史,并指出,我们所建立初期力量薄弱,没有几个人。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北大老教授陈翰生被派到我们所指导工作,具体指导每个人的研究课题。当时不仅仅是学术研究,如中苏边界问题、中印边界等问题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政治斗争,反修防修的斗争。现在研究条件大大改善,但是人才培养仍然是个关键。对于外国史研究者来讲,外语必须过关,要真正懂马克思主义,还要专业上过硬,并且踏踏实实潜心做研究。现在这三个条件都具备的人才不多。所以我们所应该有培养人才的长远规划,这是所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常抓不懈的工作。

  马细谱研究员结合陈启能同志入党一事谈了几点感想。他说,陈启能同志入党是件大好事,对于我们老同志触动很大,使我们回想起自己入党的经历。对于在职的年轻同志是一个推动,你们要向陈启能同志学习,早日立志加入党组织,认真思考如何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生。此外,他还说,我从1960年开始在所里工作,见证了所里的发展壮大。我也曾经为工资比较低,住房得不到解决而困惑过,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感到光荣,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建议所领导,在年轻人中开展中央倡导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不辱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

  陈启能研究员指出,1964年,世界历史所正式成立。我们也曾经遇到过困难和坎坷,但是,我们非常团结。一路走来,我们所不乏辉煌的学术成果,不缺著名的学者。因此,我们所应该组织编写我们的所史,像其他所那样展出他们的成果,挂出他们的相片,以此激励后学。

  汤重南研究员指出,我们所1964年成立以来,经历过一些运动和坎坷。但是,在我们的奋斗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的利益服务,承担着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关的重大课题。也曾经在院里的重大课题上请缨复命,在国际重大问题上发出我们的声音。比如,殖民主义研究、日本军国主义研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苏联东欧解体,等等。如今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我们所更应该借东风,主动在服务现实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回应时代召唤,启动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发出我们的声音。

  王章辉研究员指出,我所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学术上跟高校比,还有不少领域的研究比不上高校,但是,我们还是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成果。比如,《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卷》《外国历史名人传》《外国历史大事集》《世界历史(38卷)》《百集世界历史(电视片)》等,这些成果至今声望犹存。这些大部头的专著都是我们所主要承担及组织全国的力量编写的。《世界历史》《世界史研究动态》《外国史知识》等我所主编的杂志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后来组织的学术前沿论坛,确实在全国世界史学界起到引领作用。此外,全国的世界史各个专业学会长期接受我们所的监督和指导。现在仍然有14个学会挂靠在我们所里。我们所的组织及管理作用不能忽视。他最后说,如今所里老同志与青年同志交流很少,所史他们不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建议所里利用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搭建新老同志交往的平台,加强学术沟通。

  饶望京副所长介绍了所里整理收集70年来我所学术成果的情况。他介绍说,目前所里正在把70年来我所研究人员的成果编排成目,总目录已经排列出来,一共3000多项成果,包括论著、著作、译著、论文、报告等等。下步请老同志配合审阅填补缺漏。

  马龙闪、张丽、张晓华、陈启能等研究员都提出很好的建议。他们建议所里成立所史编写小组,不仅要整理排列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编写世界史所的学术史。把我所各个阶段在全国世界史学科中起到的作用及学术地位进行很好的梳理。另外,老专家是我们所的宝贵财富,他们有着丰富的治学经验、治所经验,及重要的研究成果,要尽快地抢救性地去整理记述老专家学者的重要学术成就,治所经验和治学经验,趁着这批人现在还健在。可以采取口述及采访的形式把这些宝贵的财富保留下来。

  程西筠、钱明德、部彦秀、张经纬等研究员对所里的年轻同志提出殷切希望。一是,世界史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也就50多年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对研究人员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希望年轻人打好基本功,无论是外语还是专业。二是,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献身世界史的研究事业。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才智和力量。三是,所领导应该加强管理,对年轻同志进行认真的学术指导,组织一些集体研究课题,让青年人参加,在做课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年轻同志。在确立研究课题时所领导应该多给予具体帮助,研究方向及选题都应该考虑学术价值,同时考虑现实意义,要有家国情怀。

  最后,党委书记罗文东作总结发言。他首先代表所党委向陈启能同志成为预备党员表示祝贺。他指出,发展大会是“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成果。他说,闫立仁同志的“凝聚初心的9000号信箱”的主题发言很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不仅使我们了解了院所的传统和取得的成就,更是我们今后做好工作、开创新局面的精神支撑。此外,他还说,大家在回顾院史所史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我都一一做了记录。我们所领导班子将召开主题教育的调研成果交流会,我会整理好大家的意见,在会上作汇报,要形成一个整改清单,在主题教育整改阶段,集中认真解决我所一些历史问题和当前突出的问题。过去发生的事情虽然与我无关,但是,我要在既有的条件下,尊重所里的传统、大家的意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团结全所同志做好所里的工作;我们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管所治所上,尽快完成所党委、纪委的换届工作,合理安排好研室及职能部门的人员配置,完成好中央交给我们世界史所的统领全国世界史学科的重任,开创我们世界历史研究的新局面;我会像王苏粤书记那样,继续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工作,真正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他最后祝老同志们身体健康,学术年华长青!

(张丽/整理   徐世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