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24年3月22日第4版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神州走笔】突泉县双合屯:我亲历的山乡巨变

2024-04-18

   

  
◇黄立茀(世界史所)

  1968920日,我们告别父母和北京,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突泉县插队。我们101中学一行16人,被分配到突泉县学田公社胜利大队落户。 

  突泉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的过渡地带。古代,这里是边关重地。辽金时代,这里成为兵家必争的要塞。我们插队时,突泉县是落后山区、传统农业区。 

  我在突泉县插队10年,前5年在农村,后来调到文工团担任创作员。在农村时,我们与老乡朝夕相处。春天施肥播种,夏天锄草灌水,秋天挥镰收获,冬季搂草砍柴。老乡对我们视如己出,我们则认真向老乡学习农活。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惜力,在那片土地上挥洒下最美丽的青春。夏季发洪水,郭同学潜入深水,以血肉之躯顶开水库闸门放水,保护了大坝的安全;懂电学的孙同学给村里家家户户装上了能说话唱戏解闷儿的有线广播喇叭;懂医术的刘同学、杨同学背着药箱当起赤脚医生,治病救人;我则与一帮丫头小子办宣传队,穿着彩色纸叠糊的裙子,自编自演跳“春播舞”,套旧曲自填词唱“父女逛新城”,还把小队的事编成“三句半”,老乡们听着,乐得前仰后合……插队10年悠悠岁月,我们与老乡们结下如亲人般最真挚的情谊。突泉县学田公社,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 

  20238月末,为了纪念插队55周年,学田公社十来名当年的知青重返突泉县。我们虽然在突泉县只待了5天,但是所到之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乡发生的巨变,让我们深受震撼。 

  从国家级贫困县 

  到国际减贫事业的“突泉模式” 

  到了突泉县,我们挨家挨户串门子,送去在北京特意定制的保温杯和由青年点全体知青头像组成的集体照给乡亲们留念。走访老乡家时,有几户屋里头墙上贴着的“突泉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引起我们的兴趣。陪同的小队队长告诉我,这些老乡是双合屯进入精准扶贫工程的贫困户。 

  改革开放以后,胜利大队双合屯像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农民迅速富了起来。但是,仍然有十来户落伍的老乡,由于各种原因,落在了致富队伍的后面。2013年,双合屯跟上了“精准扶贫”的脚步,第一个环节就是精准识别。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将贫困户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屯子里的老乡们说,屯子里精准识别贫困户特别较真,特别严,可不是走过场。一个当年宣传队的骨干老乡李长胜,申请贫困户没评上,一路上跟我叨叨不停,他老有意见了!别的老乡跟我说,“别听他的,他家确实不够贫困标准”。 

  听了队长的介绍以后,我们仔细看了看“突泉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卡上面有四栏,第一栏是识别时家庭人口信息:注明贫困户家庭成员性别、姓名、年龄、健康状况,是否残疾等;第二栏是识别时家庭资产信息:注明房屋结构、面积,土地类别、面积,养殖情况,农业机械情况;第三栏是帮扶干部信息:包括帮扶干部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联系电话;第四栏是年度收入监测及主要帮扶措施。明白卡的栏目非常详细。 

  精准扶贫要精准帮扶。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人制定扶贫计划。我们从贫困户明白卡上看到,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分为“主要致贫原因”和“其他致贫原因”两项。对每个贫困户都有细致不同的分析。我仔细观察了几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致贫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缺资金,家庭生活贫困,无经济来源”;第二类“缺劳动力,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第三类“因病”。其他原因也可分为两类,一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缺资金”。 

  扶持措施则是针对致贫原因,可分为五类。一是“产业扶持”,如养三黄鸡、养芦花鸡;二是养牲畜,包括养羊、养牛、养马;三是“健康扶贫”“健康支持”;四是“金融扶持,资产**(看不清)分红”;五是“危房改造(维修)”等。所有的贫困户明白卡上都标示着三至四个帮扶联系人。我们屯子的联系人,统统是突泉县林业局的森林警察。 

  回北京后,老乡们在微信中告诉我,屯子里的贫困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全部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后来,我们从相关媒体上了解到,在突泉县全县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突泉县脱贫攻坚成绩显著。20203月,突泉县11765户、23357名贫困群众成功脱贫,1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昔日国家级贫困县突泉县,正式退出贫困序列。202010月,突泉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突泉县扶贫工作入选202011月中科院“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全球可持续减贫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减贫案例,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突泉模式”。2021225日,突泉县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称号!2021328日,《人民日报》以《内蒙古突泉县:脱贫攻坚交出“高分”答卷》为题,报道了突泉县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在精准扶贫战中脱贫攻坚取得的好成绩。 

  从文化蛮荒之地 

  到弘扬“学堂地”耕读传统 

  我们在突泉县的第三天,是在学田公社度过的。那天下午,我们跟随召集人,步行前往坐落在学田乡南河套的“耕读文化园”,观看为欢迎知青重返学田乡组织的文艺演出。一路走着,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50年前第一次到学田乡的情景。北京知青到屯子安顿下来一个星期后,就赶上了国庆节。公社组织知青演节目,隆重地进行庆祝。当年国庆节那天,我们坐着马车,一路上愉快地哼着歌儿到了公社。知青们看到,所谓的公社其实就是一个小院儿,里面有几间简陋的平房。公社与全县一样,深度贫困,公社的财政极度匮乏。公社因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就在办公室前的空场上,借来小学校一个破旧的长条讲桌作为主席台。临时找了几块破木板,搭了个一米多高的简陋演出舞台。我们青年点的节目是男生舞蹈《北京有个金太阳》。真难为了这几个男生!几天前,他们都不知跳舞怎么迈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能把这个舞比划下来。轮到我们点演出了,男生们急于展示几天来勤学苦练的舞蹈成果,随着音乐的节拍,他们兴奋地释放着激情。不料,还没跳完一半曲子,只听咔嚓、咔嚓,扑通、扑通几声巨响。我循声望去,几个跳舞的男生没影了!原来,因男生可劲儿地跺脚、抡胳膊,太阳刚有力,而木板子又太破,结果台子被跳塌,他们掉到台子下边去了!残破的舞台中央,露出他们惊愕的脸和半截身子。当时,没有任何伴奏设备,我和郭从工在台子旁边给舞蹈伴唱。那时年龄小,不晓得人摔了有危险,觉得摔下去好玩。我大笑不止,我们青年点的节目就此打住。这个插曲,足以说明公社当时有多穷! 

  今天的学田乡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一边走,一边想象着。不知不觉,已经进入耕读文化园。放眼望去,身上瞬间像触了电,一阵强劲的暖流倏然通过:在辽阔的蓝天和高远的白云映衬下,青翠的群山与田野的环抱中,一座画栋雕梁、斗拱飞檐的两层仿古建筑耸立在面前!这哪里是记忆中那个千疮百孔、垃圾成堆的南河套!我们加快脚步,急切地走近这座古建筑,看到楼阁的周围被200米长蜿蜒曲折的石柱休闲长廊所环绕。长廊下,是经过精心治理,清澈见底的南河套——碧绿的水面上,轻灵的水榭,曲线优美的孔桥,映射出如画般的倒影。这个建筑群真可谓美轮美奂,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当时的我大脑中几乎一片空白。我们不敢相信,这就是昔日那个穷破的学田公社吗?召集人看出了我们的满脸惊诧,遂作了解疑释惑。 

  原来,学田公社的称谓,来自于以耕养学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田制”。所谓“学田制”,是指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由国家拨给或者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学校将这些土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耕种,税收用来助学。清末,现学田境域属图仕业图旗王荒,放荒初,王旗与垦务机构议定,这一带土地的全部税收用于学堂,故得名“学田地”。老乡则俗称其为“学堂地”。 

  近年来,学田乡原党委书记刘艺伟绞尽脑汁,琢磨怎样在小镇建设中突出“学田地”的特色。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冥思苦想,他终于理出突出学田乡“耕”“读”互养、互促的建设思路。刘书记率先提出兴建耕读文化园的创意。耕读文化园于2015年谋划筹备,争取到了美丽乡村、农业综合体等项目的支持,动员群众投资投劳、吸引社会资本垫资等。2016年,土木工程开工。平整千沟万壑,种上花草树木,复建了形似夫子庙的仿古学堂……项目于2017年竣工。 

  耕读文化园的核心建筑,就是那座飞阁流丹的仿古学堂知雨阁。知雨阁广场上,矗立着一尊6米高的孔子雕像。知雨阁正面的红柱上,镌刻着巨幅的楹联: 

  “读千秋经典修身立德当先”;“耕万世良田百姓福祉为本”。 

  这楹联上,“读”在先,“耕”随后,与知雨阁广场上孔子雕像相呼应,与周围绿色茂密的庄稼融为一体,形象地诠释了耕读文化园的意涵:传承和发扬学田乡以耕养读,以读促耕的历史传统与耕读文化。伫立在知雨阁广场上,我们惊叹现在学田乡的富足!钦佩以刘书记为代表的乡领导们拥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立志造福学田乡百姓的境界、胸怀、魄力与抱负! 

  据刘艺伟书记的文章《学堂地知雨阁的前世今生》介绍,知雨阁得名于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喻以润物细无声一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田后生的文化品格,促进学田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设计,知雨阁里设有孔子学堂、国学课堂,教授书法、国画、古典诗词等各种国学知识,定期进行暑期夏令营、书法展、绘画展、摄影展,剪纸、泥塑、根雕等非物质文化教育。知雨阁中设有展览厅,厅里陈列着学生们的绘画、书法作品。知雨阁有时举办国学研学夏令营。游以为学,让小朋友在游历中增长学识,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中锻造品格。我们插队时,成年农民多数是文盲或略识几个字,学田公社差不多是文化的荒蛮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学田乡农民的子女享受着几乎可以与都市孩子相当的文化教育。学田公社被遗忘的耕读传统,以知雨阁为平台,重新得到绽放,它乘着党的二十大的东风,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