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潜心研究,情系家国

记中国巴尔干史研究奠基人马细谱研究员

2024-06-26

  马细谱研究员,湖南岳阳人,生于1938年2月,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他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一年,赴保加利亚国立索非亚大学哲学历史系留学。1966年5月学成归国,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曾任苏联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72年起在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国际电台担任保加利亚语修辞定稿人。1985年在南斯拉夫进修期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任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文化一秘。4年后返回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1998年2月退休后被聘请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和东欧室/欧洲室主任,直至2020年。自2015年,先生受聘首师大文明区划研究中心至今,现为首师大国别区域研究院首席专家。

  马先生一直从事巴尔干国家的历史和现状问题研究,以研究巴尔干近现代史及东欧史见长,是中国巴尔干史研究奠基人。他通晓保加利亚语、俄语、塞尔维亚语、马其顿语等语言。马先生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发表过四百多万字的论文和专著,主编、合著和合译著作十余部。 

  一、精于学 

  马先生学术功底扎实、见解独到,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多年来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为国内的巴尔干研究奠定了基础,填补了国内巴尔干史研究空白。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马先生一直“把学术研究视为一种积极的休息和一件愉快的事”,几十年来潜心巴尔干研究,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对学术界的不良倾向。先生始终强调要踏踏实实做学问,从基础研究做起,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于求成。为了保证学术成果质量,先生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北马其顿等地区购买大量学术著作和期刊,时刻关注巴尔干地区动态。在这样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下,他的成果屡获殊荣。著作《巴尔干纷争》获2001年世界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译著《戈尔巴乔夫现象》获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优秀译著奖;著作《南斯拉夫兴亡》获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著作《保加利亚史》获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著作《巴尔干百年简史》(与余志和合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专著《南斯拉夫通史》获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著作《土耳其:历史与现实》获2023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好书奖,等等。 

  初心不变,笔耕不辍。马先生自觉拥护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苦,刻苦钻研,退休后依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术研究上,为巴尔干研究、世界史研究贡献力量。最近20余年来,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文字。除上面的专著外,先生还合编了《列国志:阿尔巴尼亚》《玫瑰之国——保加利亚》;主编并撰写《追梦与现实——中东欧转轨25年研究文集》;编写“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三个南斯拉夫》;同时他也是《欧洲社会主义史》、《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主要作者之一。 

  二、致于用 

  马先生始终注重发挥史学的功能,“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注重历史的责任感,强调昨天便是今天的历史,世界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意义。 

  立足历史,关注现实。马先生一直坚持将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在研究、叙述和依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同时,来观察和思考某个国家或地区现实问题的由来和发展。“昨天发生的事就是今天的历史” 。先生始终认为要想研究好中东欧现状,一定要学点他们的历史。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延伸和再现。不知道他们的出身、不看他们的经历,不问他们的欲望,只会看到表面现象,触及不了他们的本质(如久拖不决的科索沃问题)。现实与历史尽量结合起来,这种研究态度和成果积极有效。马先生曾在多个场合倡导这一观念,他希望国内的巴尔干研究、中东欧研究不仅有历史深度,还能经世致用,基于当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这种理念尤为重要。先生更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这一观念。一方面,《南斯拉夫兴亡》《保加利亚史》《巴尔干近现代史》《土耳其:历史与现实》等著作都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佳作典范。另一方面,他积极咨政建言,每年都及时为有关部门撰写多篇高质量、视角独特的时政论文和研究报告,受到好评。例如,2003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从国王到总理——保加利亚末代国王沉浮》(与余志和合著)一书由西美昂国王/总理亲自作序和提供大量珍贵照片,见书后又在总理府接见作者;又例如,2012年出版的译著《我眼中的改革》一书由国家领导人批示马先生牵头翻译,中译本在国内、前民主德国和保加利亚得到高度好评。 

  面向国际,行思行远。马先生常说,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没有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外国国别史和地区史,这一现象跟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正在对国际事务发挥积极作用的文明古国来说极不相称。因此,先生致力于弥补这一学术缺憾。他的多部专著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和赞扬,其书籍的前言均被有关国家翻译,在历史刊物上发表,赢得了保加利亚和前南斯拉夫学界同行的认可和称赞。可以说这些研究成果既填补了我国巴尔干国别史和地区史的空白,“属开山之作”,又为我国世界史专业在国际上争得了话语权。2014年2月马细谱先生荣获保加利亚共和国国民议会议长颁发的银质奖章和证书,以表彰他“多年来为发展保加利亚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关系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他还忧虑国内巴尔干研究的浅薄状况,致力于让国内巴尔干研究与国际接轨。为此,推动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加入国际东南欧学会,引荐他认识的知名教授到国内交流,拓宽国内学者的知识面和研究领域。 

  三、品于行 

  不计得失,淡泊名利。马先生始终专注于自身研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地位。先生应约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第一批三个创新工程,尽管报酬不多,但先生的书稿字数最多,学术水平一流,勘称著作的第二作者。评聘正高级职称时,因为先生出国工作及其他原因迟迟未果,直至1997年他退休前夕才得以解决。但他始终心态平静,未曾争名争利。马先生的名片只有“研究员”的唯一称号。他积极帮助和参与世界历史研究所东欧史濒危学科建设,指导青年学生明确研究方向;他常年定期到相关院校给研究生讲授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及其政治、经济和外交转型情况。在名利地位报酬面前,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品格。他常说,他看重的是真才实学,是为学科做出贡献,而不是眼前的利益。 

  提携后学,倾囊相授。马先生始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需要集体力量坚持不懈地努力。他非常关注本学科后辈人才的成长,每当看到新生力量加入巴尔干研究的队伍,他都感到无比欣慰。先生在首师大文明区划研究中心和国别区域研究院任首席专家,另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巴尔干研究中心、保加利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他帮助这些单位制定发展规划,推进科研项目,协助完成国际问题调研,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次带团组队出访欧洲各国。考虑到国内本专业研究力量薄弱,他愿意竭尽所能予以帮助,乐于将自己的学术成果、治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有时是帮助他们开阔思路,有时是提供资料和图书,有时是亲自修改文章。经常有高校学生登门求教,无论是否相识,他都立刻放下手头工作,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还亲自向有关刊物推荐研究生发表处女作。自2019年以来,他已向国家教委留学基金管委会成功推荐四位学生到英国和保加利亚攻读学位,并帮他们联系合适的国外导师。尽管他不是硕士、博士生导师,但是经他帮助和辅导的学生,无不因他的谆谆教导而动容,为他的渊博学识所折服。在他的帮助下,多位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学科的栋梁。他说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他辅导过的学生学有所成,看到所研究的领域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无论马先生的多部巴尔干研究的奠基之作,数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巴尔干研究的坚守;还是其严谨求实、敬畏学术的治学态度,心怀家国、经世致用的学术视野,淡泊泰然的处世之道,爱护后辈的拳拳之心……这些都是老一辈学者给予后辈的宝贵财富。在巴尔干研究之路上,马先生无畏科研山海,无惧年华老至,只为奔赴热爱。 

  2023年2月15日,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签署命令向世界范围内107个单位和个人颁发最高国家奖章,其中第28位为授予“中国历史学家马细谱博士’功勋金奖’”。这是对86岁高龄的马细谱研究员学术成果的高度认可,是为他对中国—塞尔维亚学术交流所作贡献的奖励。 

  (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孟小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