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举行第三次读书活动

2011-11-14

  2011年11月8日,世界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举行第三次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再次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庞卓恒教授导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读书会成员、以及研究生院的几位研究生参加了这次读书活动。

  庞卓恒教授首先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撰著该书的历史背景,以及阅读该书应把握的要点。1845年,马、恩在布鲁塞尔相遇,两人充分交流了对德意志哲学的看法,达成了广泛的一致,决定共同写作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清算的著作,即这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做出系统的初步阐述的著作。而它的基本思想观点则在第一卷第一章做了集中表述,这些思想的基本精髓又集中于第一章前35页。因此,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关键是要深刻把握这部分内容。

  庞卓恒教授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阐释的内涵应特别关注。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阐明的唯物史观建构的现实前提。他们论述道:“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庞教授强调,以“现实的人和他们的活动”作为前提和出发点,同以“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作为前提和出发点,乃是科学的与非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分歧的起点。

  庞教授还指出,由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读,因此,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三方面的内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唯物史观的人性理论。马克思认为:最基本的人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他讲:“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说到:“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资本论》第1卷,第669页注63)这里的“人的一般本性”就是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而“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则是具有了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的人性,那是随生产生活方式的时代变化而变化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在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下过日子,就具有什么样的人性。

  二是分工和所有制的关系。过去一提生产力就是指生产工具,讲生产关系就是指所有制。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成了生产工具决定所有制的形式。这种解释模式对历史和现实中的实际状况都说不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强调:“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可见,生产关系至少包括分工和所有制两个层面;而且,分工决定着所有制的形态。以往有的论著抛开分工单讲所有制,导致对所有制的演变由什么来决定就讲不清了。所以要明确,唯物史观的解释逻辑是:生产力——分工——所有制。

  三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明确地讲:“意识【das BewuB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B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这些论述表明,所谓“物质决定意识”的准确表述应该是“物质生活决定意识”,所谓“物质第一性”应该是“物质生活第一性”。

  庞教授特别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反复强调:“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而我们在当前需要注意的是,在否定机械的“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药方和公式”以后,又盲从于“从不自由到自由”的所谓“普世价值”的“药方和公式”。

  庞教授结合中外现实实例的讲授引发起着读书会成员的兴趣,大家就“如何理解现实世界中有关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怎么理解生活决定意识”、“分工如何决定阶级”等问题与庞教授做了进一步探讨。

  (世界历史研究所吴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