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所古代史研究室举办访学归国研究人员学术报告会
2012-10-10
2012年9月11日,世界历史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举办“访学归国研究人员学术报告会”。刘健研究员、郭子林副研究员和张炜博士向研究室全体成员及其他与会人员汇报了各自在国外访学期间的学术收获。研究室主任徐建新研究员主持报告会。

刘健研究员
刘健研究员曾于2011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为期一年,所获颇丰。她在此次报告会上,详细汇报了“土耳其东南部新发现的史前祭祀遗址 Göbekli Tepe”的考古发掘过程、现阶段的考古成果、个人关于遗址所反映之社会形态以及文明起源等理论问题的思考。她指出,1994年德国考古研究所Klaus Schmidt在土耳其东部普查新石器时期遗址发现该遗址,目前未发表考古报告,仅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11年7月及Smithonian博物馆刊有简单介绍,但基本可以断定它是11600年前的巨石祭祀遗址(公元前9600—前8200年)。刘健研究员根据该遗址的结构、巨石及绘画和其他遗物,并通过与周围其他文化遗址的比较,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她认为,纳图夫农业文化和戈布克里泰佩祭祀中心的发现说明文明起源的要素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些多元特征的发展道路不同,有些继续发展成为成熟文明;有些中途消失或者被融合到最终成为主流的文明要素中,比如文字;这些新的文明元素不足以撼动目前的文明起源理论,但是可以补充、修正某些认识的偏颇之处及单线发展理论;非定居民族遗迹的考古发现将改变我们对于世界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识。

郭子林副研究员
郭子林副研究员于2012年3月5日至7月31日在荷兰国际亚洲研究所和莱顿大学访学。他报告了莱顿大学埃及学系Olaf E. Kaper教授等9名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课题,汇报了“第七届达赫莱绿洲项目国际学术会议”的主要内容。他重点阐述了Olaf E. Kaper教授主持的集体课题:“象征性身份符号:新王国埃及的身份符号及其与文字的关系”。在文明社会,人们除了使用文字,还出于实践需要而使用一些图画符号。图画符号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古代埃及人使用大量身份符号(图画符号的一种),以传达某种信息。这些符号散见于陶器、陶片、碎石、墙壁涂鸦。目前,考古学家在埃及各地的考古遗址中都发现了这样的身份符号,仅在新王国底比斯的戴尔•梅迪那工人村以及帝王谷和王后谷坟墓中就发现了几百片刻画着这种符号的陶器和石头碎片。可以说,非文字的身份符号在这个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该地区的文化水平远远高于埃及文化水平的平均值。该地区40%的居民和工人具有读写能力,而在希腊人统治埃及之前的整个埃及人口中具有读写能力的人不超过1%。那么,文化水平如此之高的地区的居民何以创造和使用非文字的象征符号呢?这些象征符号与文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等等。Olaf E. Kaper教授与他的同事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对这些身份符号进行系统研究。郭子林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回答上述问题,更有助于学界对新王国时期埃及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入理解。

张炜博士
张炜博士于2012年2月8日至3月4日在爱丁堡大学进行了为期26天的短期学术访问。他报告了爱丁堡大学“历史、古典与考古学院”的基本情况及近期学术活动,重点介绍了他在收集资料和与当地学者交流过程中的收获。他指出“历史、古典与考古学院”是国际历史学界的研究重镇,其研究质量在2008年进行的全英研究水平评估活动中,凭借世界领先和享誉国际的研究者而名列苏格兰地区榜首,全英第三。该学院在2012年2月份举办了多次关于爱尔兰问题的大型讲座和数次选题新颖的小型研讨会。张炜博士在积极参与这些高质量的学术活动的同时,充分利用爱丁堡大学主图书馆(Main Library)、新学院图书馆(New College Library)以及苏格兰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收藏的丰富图书和典籍,为院重大课题《宗教礼仪制度与古代国家权力》中他所承担的都铎王朝部分和所重点课题《16世纪英国的印刷媒介与社会变迁》等查阅相关史料。他还就英国都铎王朝国王加冕礼问题向哈里•迪金森教授请教,获得了迪金森教授的悉心指点。
与会人员就三位报告人谈及的祭祀遗址、文明起源理论、非文字身份符号识别及涵义、中世纪英国国王加冕礼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加深了与会研究人员(尤其青年学者)对一些共同关心之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 郭子林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