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赴新疆进行学术交流

2012-10-29

与伊犁师范学院学者座谈会

  2012年9月10日至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黄立茀、王晓菊、侯艾君、刘凡、张丹、邢媛媛一行六人赴新疆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先后与新疆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伊犁师范学院的学者进行深入座谈并互赠图书。

  一、国家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沿袭苏联做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011年,胡鞍钢与胡联合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发表了《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一文,针对现行的“第一代民族政策”,提出了以“去政治化”为内涵的新的民族政策思路,被称为“第二代民族政策”。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潘志平教授对此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能用民族主义心态解读民族关系,应该“去政治化”;少数民族政策要摸着石头过河,慢慢调整,要防止民族政策政治化。

与新疆大学专家合影

与伊犁师范学院学者合影


  少数民族与地域挂钩的做法是否得当呢?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孟楠教授比较了沙俄在中亚的民族政策与列宁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沙俄统治中亚时,通过官制把国家权力延伸到社会基层,通过“掺沙子”式的移民淡化了中亚的血缘关系,通过实行一系列税制、法制强制俄语教育、宗教扶植措施,把俄罗斯文化植入中亚,奠定了以后整个中亚的格局,沙俄在中亚的民族政策取得了成效,基本是值得肯定的;相比之下,列宁的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与地区挂钩,无形中奠定了民族分立的地域基础,列宁关于民族自决的理论为日后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埋下了法理祸根。

  在强化民族意识还是公民意识问题上,孟楠教授认为,过分强调民族不同,于国家、于民族都是不利的。潘志平教授认为,应该强调中华民族的共性,淡化民族界限,在进行双语教育、保存民族语言的同时,要进行中华民族大共同体的教育,防止民族主义动员。伊犁师范学院西部生态学研究中心王友文教授认为,公民意识是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强调“我是中国人”在新疆非常重要。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李敏教授认为,强调公民意识,国家政策的引导特别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宣传民族的东西,忽略了这些民族就是本国公民,这就造成少数民族只强调国家对自己的优惠政策,却忽略了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从而形成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使民族隔阂越来越重。伊犁师范学院木拉提•艾力教授认为,少数民族是弱势群体,公民意识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循序渐进。

  在少数民族地区是否需要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问题上,潘志平教授认为,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各种照顾,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伊犁师范学院副院长冯旭东教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谈了优惠政策的弊端。他指出,大学入学优惠,致使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水平低、汉语水平差,不能胜任高技能的工作,这一方面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低,另一方面也使少数民族在落后的圈子里封闭式循环,不利于地区发展,应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王友文教授认为,强调公民意识与照顾周边地区并不矛盾,应在政治上宣传中华民族的公民意识,经济上继续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政策,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增加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

  二、中亚研究与中亚形势对新疆经济政治安全的影响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中亚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中亚在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方面对新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新疆社会科学院院长吴福环研究员指出,古代西域、现代新疆的历史涉及周边国家的历史,对新疆史的研究自然要求加强对周边国家历史的研究。

世界历史研究所侯艾君副研究员作报告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侯艾君副研究员在“西北穆斯林族群与清政府对抗根源新论”的发言中指出,关于1862年陕甘回民起义的原因,学界已经有非常充分的论述(源于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人-地矛盾;甚至文化差异等等)。如果拓展时间、空间的范围,将此前、此后的回族起义纳入视野,将回族之外的穆斯林族群(撒拉族、维吾尔族等)起义也纳入视野,就会发现,这些政治-军事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同一类现象,可以综合起来进行政治学分析;导致回民起义乃至其他西北穆斯林族群在一百多年内与清政府的对抗的主要原因,当然是穆斯林社会内部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内部的社会政治发展进程。但是,还有一些虽非决定性的、但同样很重要的原因,即中亚、高加索乃至西亚和中东的社会政治进程,更源于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征服活动。潘志平教授对侯艾君副研究员的发言给予肯定,认为把陕甘回民起义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下进行研究,应该会得出新的结论、新的观点。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院长马幸荣教授认为,明王朝与回族的关系比较亲密,而清朝建立政权后,回族与清王朝之间的不信任关系就已存在,因此西北穆斯林起义的国内因素更为主要、直接。

与新疆社会科学院专家合影


  谈及新疆的宗教史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马品彦研究员认为,新疆宗教涉及范围较大,大多为外来宗教,经中亚传入,因此中亚对新疆的影响十分深远。在欧罗巴人的突厥化、回鹘化过程中,宗教起了很大作用。宗教史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非常大。

  关于中亚地区现状、潜在威胁及前景问题,新疆社科院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石岚研究员认为,加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对国家安全战略至关重要。伊犁师范学院宗永平教授认为,没有中亚地区的稳定,也就没有中国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自颜色革命以后,中亚地区虽无大的问题,但也不容乐观: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跨国犯罪问题、外部恐怖势力的渗透,加之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中亚五国的社会治安不断恶化,极端主义思想在百姓中的号召力日渐增强,美、俄在中亚的博弈也使中亚形势日趋复杂。

  伊犁师范学院韩宏伟教授就中亚法律研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中亚法律研究目前只停留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不多。伊犁师范学院刘惠萍教授认为,中亚研究和语言研究的关系密不可分,中亚五国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势必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黄立茀研究员认为,来自多方的支持(教育部、清华大学、自治区、国际)与合作,为新疆的中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区域研究有其先天独厚的优势,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开展广泛而有效的合作。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谈到,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日益显要,中亚历史是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新疆是我国中亚研究的重镇,今后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与新疆各中亚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前景广阔。

  三、国际生态旅游合作问题与口岸经济问题

  伊犁师范学院西部生态学研究中心王友文教授指出,把新疆的国际旅游发展成为西部13区最强的旅游地区意义重大,通过与哈萨克斯坦进行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提升旅游形象,可以打破西方在中亚五国的“中国威胁论”的观念。

参观阿拉山口口岸

参观哈萨克文化陈列馆

  口岸经济加速了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口岸通关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伊犁师范学院王洪涛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以霍尔果斯口岸为例,从实证的角度对口岸通关问题谈了自己的感想。他指出,哈萨克斯坦的灰色通关、随意闭关严重影响了我国相关商品的出口,中方应加强与哈萨克斯坦的沟通,争取建立对等的信息平台,加大伊犁一日游、多日游项目的力度。

  在新疆期间,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一行六人还拜谒了红山林则徐纪念塑像、考察了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参观了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文化陈列馆、伊犁师范学院校史展览馆,寻访了伊犁将军府、惠远古城、交河故城。这些历史文化考察活动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刘凡 邢媛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