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与浙江大学历史系举行学术交流活动
2014-06-18
2014年5月21日,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与浙江大学历史系在浙江大学历史系举行了“古代国家的城市•祭祀•仪式”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的城市发展、宗教仪式与祭祀等问题,交流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
刘健研究员作报告
刘健研究员主要介绍了赫梯首都哈图沙城的基拉姆仪式。在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古代赫梯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刘健研究员的报告从诸多考古与古代文献资料出发,对基拉姆仪式的具体内容及其象征意义做了系统讲述。张炜博士的报告以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博林的加冕礼为切入点,介绍了该加冕礼的程序和特点,并分析了其与王权的密切关系。吕厚量博士通过对希腊文原始资料的缜密解读,向与会学者介绍了雅典古典时期的成人礼仪式——埃菲比亚文化传统,展现了雅典民主制度强调集体自由的一面。
浙江大学历史系王海燕副教授展示了日本平安时代贺茂祭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为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公元8—12世纪日本贵族文化的重要窗口。陈志坚副教授以大量图片、地图和诗词歌赋讲述了自远古至宋代的杭州城址变迁情形,并特别介绍了南宋时期皇家仪式与杭州城市建筑的联系。博士生董子云通过比照《列那狐传奇》中的两则故事与13世纪法国的一些习惯法汇编,分析了《列那狐传奇》中体现的法律仪式及所蕴含的法律文化。与会学者就上述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使听众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中的仪式、城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中国史与世界史研究者也通过全面细致的交流比较,加深了对各自问题的理解,这种方法论意义在此次研讨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徐建新研究员作报告
5月22日,徐建新研究员应邀在浙江大学历史系做了题为“古代世界区域整体史研究的一个案例——日本‘古代东亚世界论’评介”的报告。徐建新研究员在报告中首先指出,古代世界存在着多个横向交往频繁、互动关系密切的区域。从实证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区域大于某个古代民族生存的地区和某个古代国家存在的疆域范围。把这样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和研究,或是以区域发展的历史作为背景研究一个古代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可以称之为“区域整体史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日本古代史学界提出的“古代东亚世界论”就是这样一种区域整体史研究。他认为战后日本古代史研究中的“东亚世界论”在学术内涵上有一个逐渐变化发展的过程,并详细介绍了日本学界历经皇国史观、马克思主义进步史学,进而提出“东亚世界论”的学术背景。此外,报告追溯了近代以来日本看待东亚史的过程,分析了从“东洋”到“东亚”这一学术术语转化所反映出的日本史学的变革过程,并着重对前田直典、西岛定生、堀敏一等重要学者及其学术贡献和不足做了高屋建瓴的点评,同时也介绍了最近十数年间学界的新动向。最后,徐建新研究员指出,东亚世界不是一个从他者设置的概念而来的自我认同,早在“东亚”一词从西方传来之前,东亚世界的区域认同已经存在。东亚世界的整体互动关系(包括交流和征伐),导致古代东亚世界内部,人口与物资的大量流动,促进了区域内各小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区域内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如果像以往一些外国学者那样,只强调古代中国王朝与周边民族的矛盾和冲突,而忽视了在华夷体制下,中国文明对周边民族产生的积极且深远的影响,那么这种认识只能说是很不全面的。报告结束后,徐建新研究员与浙江大学历史系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问答互动。
(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张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