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罗伯特•毕可思教授在世历所举办题为“中英关系和中国近代史上的老照片”的学术报告

2015-03-19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系教授罗伯特•毕可思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

学术报告会现场

学术报告会现场

 2015年3月10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历史系教授罗伯特•毕可思(Professor Robert Bickers)受邀在世界历史研究所七楼会议室举行了题为“中英关系和中国近代史上的老照片”的学术报告会。会议由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主持。来自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二十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毕可思教授的报告可从新史料、新方法和新观点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新史料。毕可思教授介绍了自己主持的“中国历史照片”项目,称其网上数据库已包含有3万多张照片,时间跨度从1850~1950年,空间范围涵盖上海在内的中国多地,取材来源有英国私家珍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处。照片内容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其中一组展现1945年上海的彩色照片尤其令人映像深刻。这些珍贵的照片已在中国、英国和西班牙多地进行过展出,有些已经被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多国学者所引用。毕可思教授的工作显示了英式史学普遍注重史料发掘的特点。

  第二,新方法。毕可思教授从自己的工作出发,谈到了几个有助于影视史学方法建构的问题。首先他谈到影响历史照片作为史料来源的两大障碍:一是拍摄的时间、地点和来源不清,不利于发掘影像背后的历史背景,二是照片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分散,不利于把握拍摄者的主观倾向。其次他讲到两个有利因素:一是有些照片反映的内容重合,形成呼应关系可以相互印证,二是加以数字化后的历史照片有利于保存和传播。

  第三,新观点。毕可思教授的讲述超越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路径,寻求以鲜活的个人和丰满的家庭生活为主要关注点,注意研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不仅从普通人的视角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群像,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而且注意发掘在华英国人随中国历史变动的命运起伏,脱离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二元叙述方式。这种学术观点显示了英国学界近年来在社会史和跨民族史(又译为跨国史)领域的观点变化。

  张顺洪研究员点评了毕可思教授的报告。他指出毕可思教授的学术思路和奉献精神都值得大家学习。在他看来,史学研究除利用档案材料等之外,照片也可作为一个重要史料来源加以利用。而且通过应用影像史料,增强史学著作的可读性,有利于学术传播。收集和整理散落的影像史料使之成为可供进行史学研究的资料,需要花费很大精力,需要具备奉献学术精神。

  毕可思教授的研究领域为中英关系史,侧重研究从1843到1950年英国人在上海的活动,从英国的外交官在中国、英国的传教士在中国、英国的殖民者在中国三个方面考察了中英近代以来的关系,著有《英国人在中国:社区、文化和殖民主义,1900~1949》、《帝国造就了我》、《瓜分中国:1832~1914》三本专著。现兼任英国跨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的学术职务。

(亚非拉美史研究室 杭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