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历所亚非拉史研究室到重庆进行学术交流
2015-11-23
2015年11月5日至7日,世界历史研究所亚非拉史研究室科研人员赴渝进行学术调研,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实地考察重庆大轰炸遗址和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
亚非拉室学者与川外国际关系学院举行学术座谈会。座谈会由川外国关学院副院长宋国华和世界历史研究所亚非拉史研究室主任毕健康共同主持。
宋国华副教授向世历所学者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四川外国语大学创建于1950年,是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国际关系学院是西南地区高等学校中唯一开设外交学专业的学院,是重庆市唯一的国际关系学院。该院本科教学开设英语(国际关系、外事管理和公共外交三个方向)、外交学、国际政治三个专业,研究生培养设有比较制度学专业。国际关系学院教学特色突出,集中表现在发展战略明确,对外交流频繁,创新意识强烈等方面。通过秉承专业加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外语与政治学跨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子,构建理论加实验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语言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以上。
世历所亚非拉史研究室主任毕健康介绍了世历所和亚非拉研究室的基本情况。
两位学者的介绍和提出的相关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热情互动。川外国关院即将承担着校内希伯来语的教学任务,这引起了世历所学者的特别关注,学者们围绕着以色列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学者指出,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并且通过“美以特殊关系”影响全球事务,因而,国关院紧锣密鼓地筹备希伯来语专业不仅具有教学意义,而且具有战略眼光。国关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陈广猛认为,以色列与国关院的合作是以色列公共外交的一部分,以色列在暑期项目、访学交流、大屠杀纪念馆的中国学生培训班等方面为国关院的师生提供机会,不仅可以加强中国学者对以色列的认识,而且能够强化犹太人的受害者形象,博得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更多支持。川外国关院的师生则每年都有较多的机会赴以色列进行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对于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
双方学者还就一些具体的学术问题展开讨论。
今年7月,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达成,学者们就伊核协议对以色列的影响及以色列的回应展开了讨论。有学者认为,以色列的外交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跟随美国;伊核协议的执行可能存在变数。也有学者认为,伊核协议符合美国的全球利益,但是以色列对协议十分不满。虽然以色列可能会在伊朗跨越“核门槛”时进行打击,但打击未必有效。另一热议的主题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川外国关院。
毕健康在座谈中指出,中国有着和平地进行对外交往的历史。中国一直存在着两条开放线路,一是东部沿海的开放,15世纪初期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沿海开放的巅峰;二是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开放,亦即沿多条陆上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在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中,重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国关院可以利用这一战略机遇,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和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利用语言优势和本地经验,发展出川外国关院的特色。
毕健康研究员代表亚非拉史研究室,对四川外国语大学特别是国关院参加座谈会的师生表示衷心感谢,认为这次座谈会很有成效,收获很大。他也表示,两个单位可以在项目合作、研究生教育、共同举办会议和访问学者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
世界历史研究所亚非拉史研究室的学者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的广大师生举行学术座谈,座谈会由西南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邹芙都和毕健康研究员共同主持。
邹芙都副院长首先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其前身是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学术传统深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强大。学院下设中国史、世界史、历史教育、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教育等5个系,拥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设有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伊朗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中心。就世界史科研和教学而言,其方向主要包括古希腊史、中东史、美国史、日本史、英国史和亚述学。
双方研究人员就抗战大后方研究问题、伊朗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讨论。2009年,“抗战大后方研究”系列项目启动,重庆市委宣传部与西南大学共同建立“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其主要目的是深化对抗战大后方史的研究,建立在国内国际具有重要影响的抗日战争史研究基地。学者们一致认为,抗战大后方研究不仅对加深和拓宽中国抗日战争史和远东反法西斯战争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开发重庆历史文化资源和塑造重庆城市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东北沦陷史的研究可以借鉴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的经验。也有学者认为,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不仅要加强与国外学术机构的联系,而且要与国内研究日本的相关机构和学者加强交流。更有学者提出,学术研究中要学习抗战大后方的“不计辛劳,不计回报,勇于牺牲和奉献的团队精神”。
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就两伊战争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影响,以及伊核协议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做了阐述。他认为,两伊战争中,革命卫队的烈士精神和殉道精神有助于提升伊朗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革命卫队是人海战术的主力军,因而其地位和作用在战争中得到加强。两伊战争促进了革命卫队的专业化和正规化,培育了革命卫队的干部,提升了革命卫队的威望,赋予革命卫队丰厚经济和政治资源。他认为,伊核协议标志着伊朗选择了“日本核模式”,即不生产核武器,但保有核能力,协议的达成对中国利弊兼有。此外,在互动环节,有学生就日本平安时代的阴阳道问题与亚非拉史室的学者进行交流。
邹芙都教授对此次座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这次座谈很成功,对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他也表示,两个单位可以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联系。
毕健康说,西南大学优良的学风和丰硕的成果,令人感佩,令人鼓舞!尤为可喜的是,在冀开运主任的引领下,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项目研究、成果出版和资政建言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在伊朗及中东研究方面,双方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
座谈之前,亚非拉室学者考察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察看该中心研究成果展和历年培养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展,浏览了中心网站。该网站是国内唯一的一家伊朗国别研究网站。
(三)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亚非拉史研究室一行参观了“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重庆作为抗战时的首都,从1938年起先后遭受了日军的小编队重点轰炸、地毯式轰炸和疲劳轰炸,日方企图通过轰炸促使重庆政权妥协投降,然而中华儿女并未屈服。重庆大轰炸是日军扩大对华侵略的重要战略行动,这场无差别轰炸造成惨无人道的大悲剧,也是二战中大规模持续战略轰炸的恶例。1941年6月5日晚,在日机5个多小时的轰炸中,渝中区三段防空隧道内,发生了悲惨的避难民众窒息、践踏惨案,造成人员伤亡2500人左右。“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就是为了纪念在那次惨案中死去的同胞而建,对该遗址的参观使亚非拉史研究室的同事身临其境地感受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侵略暴行,加深了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反动本质的认识。
参加调研的亚非拉史研究室科研人员普遍认为,与重庆学者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了解重庆高校学术风格,有助于增强对重庆历史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拓宽自身的学术视野和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大家感到,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交流中亦颇受启迪,对于未来的学术研究大有助益。
(亚非拉史研究室朱泉钢博士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