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20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

2015-12-25

  2015年12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和上海大学历史系在上海联合举办了“20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研究工作坊”。“工作坊”分为“主旨演讲”和“交流发言”两个阶段。在“主旨演讲”时段,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的景德祥、吴英、姜芃和来自上海大学历史系的陈勇分别做了发言。

  景德祥探讨了19与20世纪之交德国史学界的风云人物卡尔·兰普雷希特的史学人生。兰普雷希特重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力图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史”史学理念,向专注于国家政治的德国传统史学做出了挑战。作者指出虽然兰普雷希特的史学实践可谓想象力丰富、勇气可嘉,但在历史资料、史实细节以及理论方法上都有很多明显的缺陷,并且对德国的社会史研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吴英分析了史学理论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就目前史学理论研究所面临的冷遇指出了三点原因:目前史学界谈论较多的是“碎片化”现象,微观叙事占据主流,宏观叙事或者理论研究被忽视;在《史学理论研究》杂志和史学理论研讨会上出现的史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少;从研究生招生方向看,真正培养学生做史学理论研究的凤毛麟角。针对史学理论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三点建议: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加强史学理论研究;在史学理论研究中加强本体论研究;在本体论研究中加强唯物史观的研究。

  姜芃主要谈论了“跨文化研究”的问题,并通过自己亲历的一些国际跨文化研究项目阐述了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谈及“文明的起源与轴心期理论”时,指出“文明”将会在各国历史中长期发挥作用,“文明”本身就是融合和交流的。作者也探讨了各种文明会逐渐趋同还是会保持各自特色的问题。

  陈勇论述了民国时期的史家与史学流派。民国时期是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作者以这一时期主要的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考察对象,把民国时期的史学分为新考据派史学、文化民族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三大派,并分别对这三个流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

  在“交流发言”时段,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的黄艳红通过《略论乔治·杜比的中世纪史研究简述》一文谈论20世纪法国史学家中最为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一位中世纪专家乔治·杜比。杜比的论著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封建制度的生成和演变、西欧乡村社会经济的综合比较、家庭社会关系、宗教心态、历史记忆以及中世界的艺术与社会,等等。作者从杜比的著作《11-12世纪马孔地区的社会》、《三个等级:封建社会的想象物》、《公元千年》等出发,对杜比的基本理论观点如“千年之变”论点、关于宗教心态和历史记忆的研究等做出了评介。

  来自上海大学历史系的刘招静从历史编纂视角考察了“《曼德维尔游记》里的中国”。中世纪欧洲作家曼德维尔的作品《曼德维尔游记》中关于东方中国的叙事在“圣经式世界历史”的框架中展开,与后世的那种始自“史前时代”的世界历史相比,它的起点不在现实观察与探索之中,而毋宁在于一种超现实的预设之中,与其说它是在讲述“东方”的中国,还不如说是在讲述自身即基督教欧洲。作者指出这是欧洲中世纪历史编纂的鲜明特色。

  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的张艳茹通过《日本史学史上的“昭和史论争”》一文探讨了1956年围绕远山茂树、藤原彰、今井清一共著的《昭和史》,著者和文艺评论家龟井胜一郎等之间展开的论争。“昭和史论争”是日本现代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片段,作者简要阐述了论争的过程和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点,结合前期的研究分析了论争产生的背景和论争的意义。

  来自上海大学历史系的杨军探讨了“以色列新史学对建国正当性的新思考”。1980年代以来,以色列出现了一批新史家与传统史学进行论战。以色列建国的正当性是新史学触及的一个主要论题。新史学将建国前后犹太人的所作所为细致检视,发掘出许多不同于正统犹太复国主义史学的材料,发表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史学的见解。

  来自上海大学历史系的朱虹在《柏木义圆的和平反战思想探析》一文中谈到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国内一直都充斥着“主战”和“主和”两种声音,中国史学界对于“主站论”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有力的批判,但是就“主和论”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作者通过将目光聚焦于日本基督教安中教会牧师柏木义圆,以其亲手创办的《上毛教界月报》为史料依据,并结合日本研究者的相关论述,详细考察柏木义圆的和平反战思想的来源、内容与特征,并阐明其内含的价值与缺陷,从而揭示近代日本“主和论”的一个侧面。

  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的董欣洁通过《西方全球史中的跨文化互动研究》一文从西方全球史的跨文化互动研究入手,以“哥伦布交流”为例,指出“哥伦布交流”涉及美洲、欧洲、非洲三种文化的复杂互动,蕴含着研究人类统一性和多样性发展的悠长路径。除全球史所推崇的生物视角之外,跨大西洋的思想视角和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的研究视角均是充分理解“哥伦布交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来自上海大学历史系的黄薇在《五经文本的来源》中探讨了关于摩西五经的起源所存在的两种观点底本假说与形式批判。底本假说关注对五经文本本身的分析,区分其来源并对其进行断代。形式批判注重在五经现有文本形成之前的原始口传材料的历史与传承。作者指出形式批判学说扩展了底本假说理论中对文本原初材料的探索范围,扩大了对文本来源的理解,这样会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与会学者纷纷对彼此的论文和观点进行了精彩点评,“工作坊”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李俊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