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国边界问题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在厦门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2017-07-03
世界区域与国别研究座谈会
世界区域与国别研究座谈会
2017年6月20—22日,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印度和中国边界问题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孟庆龙研究员及课题组成员王宏波、张瑾、孙洁、陈蓉、郭晓晖、徐景慧、李成龙、刘启超等,与厦门大学历史系进行学术交流,举办了“世界区域与国别研究座谈会”。座谈会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主任曲天夫副教授主持。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曾玲教授、胡锦山副教授、李莉副教授、赖国栋副教授、陈遥博士、林达丰博士,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汪文娟副教授以及部分学生参加了座谈。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主任曲天夫副教授
主持人曲天夫对课题组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孟庆龙介绍了课题组成员,并对“印度和中国边界问题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的整体思路、特别是数据库建设进行了介绍,提出学术交流对课题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合作,扩大资源共享,避免研究工作的重复劳动。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
张侃对厦门大学历史系做了简要介绍。厦门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历史悠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提出面向海洋、面向东南亚,成立了南亚研究院,另外,英国史、古代文明、亚细亚史、印度史和美国史都有专门的老师研究和教授课程。世界史方面以东南亚史为主,其中华人华侨史是重点。王旭老师来厦大后建立了美国史的研究体系。张侃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区域社会史。厦大历史系由于人员退休,目前世界史专业只有一位博导。希望世界历史研究所多多指导,输送人才。
“印度和中国边界问题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孟庆龙研究员
孟庆龙介绍了课题的基本情况。该研究课题2009年在社科院获批为信息化项目,后又立为数据库项目,2012年10月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以中、英、美、印、俄等国档案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解读和学术研究为重点,目前已搜集多国档案6万多页,其中英国档案700多卷,4万多页,大多没有标题,要由学术专家阅读后进行中文标引,现已有1万多页进行中文标引后导入数据库。课题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文章、研究报告、资料库和数据库、专题讲座和专著等。本课题完成后的档案文献资料数据库应达到近亿字的规模,国内外尚无类似项目。
厦大历史系的老师们都认为这一课题的学术价值不可估量,特别是数据库的建设对他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曾玲教授主要从事东南亚华人和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华人研究领域的问题是文献档案不多,数据库建设很有必要。在就数据库的应用进行讨论时,老师们提出了如何检索等一些具体问题。陈蓉就多文种检索及跨库检索等做了介绍,就通过对外文数据进行中文标注解决检索问题做了重点说明。会后,王宏波、张瑾等就美国档案文献以及双方感兴趣的区域研究问题等与厦大同行做了进一步交流,双方表示今后将就数据库建设和使用、南亚史和东南亚史研究等方面继续探讨合作的可行性。
此次交流加深了世界历史研究所学者与厦门大学历史系的学术联系,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
(张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