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研究所亚洲史学科举办“中国、美国与中东”学术报告会

2017-07-18


安惠侯大使


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教授


学术报告会

  2017年6月26日,世界历史研究所亚洲史学科举办学术报告会,邀请安惠侯大使和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教授分别就“中国与中东”、“美国与中东”做学术报告。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出席报告会。他在简短的致辞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不了解中东,就不了解世界;不懂中东史,就不懂世界史。他还就中国与伊朗关系,与安大使互动交流。

  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出席报告会。


亚洲史学科负责人毕健康研究员

  亚洲史学科负责人毕健康研究员召集和主持报告会。亚非拉美史研究室科研人员及部分相关专业研究生近20人参加报告会。

  安惠侯大使以其高远的战略眼光和丰厚的外交阅历,对当前中东格局及中国与中东关系进行全面阐述和独特解读。与社会上普遍认为“中东一个乱字了得”不同,安大使认为二战以来中东地区整体稳定,局部动乱,基本处于正常发展状态。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不能称为“革命”,而是阿拉伯大动荡或大动乱。在这场大动乱中,突尼斯、埃及、也门政权更迭,叙利亚长期陷入内战,“伊斯兰国”组织横空出世。从一开始安大使就指出,“伊斯兰国”目标极端,手段残忍,四面树敌。“‘伊斯兰国’成不了大气候,人心所向决定历史”。“伊斯兰国”也不可能打破中东政治秩序,动摇民族国家根基。“伊斯兰国”由盛转衰,残余势力扩散,恐怖主义外溢。关于至今前途未卜的叙利亚问题,安大使指出,叙利亚内战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外部势力多方博弈的结果。叙利亚问题很难解决,叙利亚统一前景堪忧。库尔德人在乱局中不断壮大,却不可能独立建国。卡塔尔断交风波不会很快平息,但双方也不至于大动干戈,因为这不符合美国利益。中东形势总体趋向稳定,但局部动荡还将继续。美国与俄国是影响中东大局的根本因素。

  安大使简要回顾了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1949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3年至2003年,2003年至今。他认为,中东是中国周边的战略延伸,海湾地区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经贸合作的重点区域,“一带一路”是了不起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国作为大国,影响力不够。中阿关系中,经贸合作是中国的强项,而在军事和软实力方面仍然存在短板。总体来说,中国与中东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互利合作与共同发展前景好,但绵延不断的战乱、恐怖主义的肆虐和地区国家发展思路不明晰,对共建“一带一路”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马晓霖教授对美国中东百年外交史(1917—2017年)做了精彩报告。一战以来,美国逐渐放弃门罗主义,以支持犹太人为抓手,介入中东。二战后,美国排斥英法,抗击苏联,强势进入中东。冷战时期,中东地区因美苏争霸而分裂为两大阵营,相互对峙,冲突频仍。1967年“六·五战争”后,美国的中东政策逐渐从反对民族主义,共产主义,赤裸裸地偏袒以色列转向“西促和谈,东遏两伊”。80年代,凭借阿富汗战争和两伊战争,美国的中东政策“渐入佳境”,美国中东外交大丰收。90年代至2008年,美国独霸中东,在促进阿以和谈的同时,打压利比亚、苏丹等阿拉伯强硬国家,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地区安全体系,推动地区多边经济合作。但小布什发动的两场战争使美国陷入泥潭。2008年奥巴马总统上台,在中东采取守势战略,在确保美国主导地区安全体系的同时,全面调整政策,重视软实力,强调文明对话,鼓励中、俄适当介入,确保战略东移。在叙利亚问题上,坚持化武底线,并促成伊核协议达成。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中东政策呈现两面性,既有收缩又动用武力,重新倚重海合会和以色列,打压伊朗以为美国石油出口提供通道。在美俄关系上,马教授认为双方会有小搏弈,但不会撕破脸皮。马晓霖教授最后总结,美国在中东的核心利益是维护战后雅尔塔体系和美国既有利益,在以后的政策上会坚持保护盟友,确保能源畅通,捣毁恐怖主义,不允许中东国家拥有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维护人权、民主、市场。

  安大使和马晓霖教授的报告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和反响,大家就“一带一路”、叙利亚问题和中美关系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世界历史系 陈丽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