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俄罗斯东欧史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学术座谈会召开

2021-01-06

  2020128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俄罗斯东欧史重点学科与“十月革命专题数据库”建设项目组在世界历史研究所谷城厅联合召开“俄罗斯东欧史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学术座谈会。俄罗斯中亚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侯艾君研究员先后主持会议。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所长汪朝光,副所长饶望京、刘健,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之骅,俄罗斯东欧史重点学科退休和在职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约40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座谈会。 

   

  汪朝光所长在致辞中指出,俄罗斯东欧史研究有着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无论是在世界史领域还是在中国史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去,世界历史研究所在俄罗斯东欧史领域卓有成就;2019年,世界历史所对研究室进行了调整,俄东史学科体制大体延续;今后,俄东史学科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任务、课题,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史、社会发展史等方面。学科的老专家、学者是宝贵的财富,中青年同志是建设的主力,研究生们是未来的希望。我们一定要把俄东史学科做好做强做大,所里也一定会鼎力支持俄东史学科的发展。他还指出,“十月革命专题数据库”是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以来为数不多的跟数据库建设相关的项目,意义重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罗文东书记指出“十月革命专题数据库”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对相关研究的开展必将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关于俄罗斯东欧史研究,他主要谈了三点意见:一是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必要对苏联东欧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以陈之骅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推出了一批优秀成果,影响深远。俄东史学科同仁要有新时代的雄心壮志,认识到俄东史研究在政治、学术、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对学科力量进行分析研判,找出长项,发现短板,配好人员,在此基础上确立理想,树立目标。二是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俄东史学科现在人员大大减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恢复到过去最多时16人的规模,因此学术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所内外老同志的作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站在前人、巨人的肩膀上。此外,学科同仁应该主动考虑设立一些议题,引导学界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前瞻性的研究。三是处理好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每位学者都有各自的学术兴趣,这当然要尊重。同时,我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不是“自由人沙龙”,应该向老一辈学者学习,树立个人服从集体攻关项目的意识。实际上,集体项目对个人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世界历史研究所已经把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史研究纳入重大选题,希望俄罗斯东欧史学科同仁在“十四五”期间搞好学科体系建设,推出无愧于时代、能代表中国学者立场观点的重大成果。 

  饶望京副所长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十月革命专题数据库”的情况。数据库以我所馆藏的十月革命相关文献为基础,以国内外研究资料为重点并完成数字化。目前,数据库里包含了中、俄、英、藏、蒙等语言的1000多本书籍和14000多篇论文,这些文献已经做到在内网可以浏览、下载,院外可以看到目录,将来在合适的时机还考虑推出对外服务。课题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馆李成龙同志进行了数据库使用演示,与会同仁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刘健副所长表示,俄东史学科的老同志对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在职同志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十月革命专题数据库”建设得很好,希望这个数据库能够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陈之骅研究员认为,历史的连续性不能割裂,要知古才能更好地知今;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和尺度来看待、衡量过去的事情,而是要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分析,站在当时的角度去评论。他指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苏联解体30周年,希望同仁们能够就相关议题多出成果。他还提出,1613年之后的罗曼诺夫王朝、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历史很值得研究,希望引起学界重视。 

  闻一研究员介绍了他近年来写作的几本书,其中《膨胀的帝国》即将出版。他认为,苏联历史研究应该回归科学的轨道,不能单从理论方面来谈问题,而要让事实说话。苏联史研究要有新思路,大有可为。他指出,中国与高加索地区古代的交往被低估了,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他还谈及自己对于纳卡问题的看法。 

  马细谱研究员谈了2020年中东欧国家在疫情下如何“动中求稳”的情况:匈牙利、波兰与欧盟出现分歧;克罗地亚首次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盼望早日加入欧元区,但各有难处;西巴尔干国家入盟劲头不减;科索沃仍是巴尔干地区的症结;2020年疫情之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有微妙的变化等。 

  阚思静研究员从历史的视角阐释了当前捷克部分势力对华不友好、波兰全面依靠美国的症结,认为中东欧各国历来面向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比较认同西方国家,同时又不得不在大国争夺的夹缝之间求生存,谋取自身利益。 

  刘邦义研究员介绍了其《波兰剧变之后》一文的写作情况。他认为,波兰是多灾多难的一个民族。他谈到了波兰人引以为傲的几件大事:打败十字军骑士、波兰奥地利联军在维也纳城下打败土耳其军队等。他还特别指出,搞研究一定要有人员数量的保证,否则后继乏力。 

  马龙闪研究员认为,十月革命研究对于党和国家非常重要;在过去和现在有两个研究和评价体系,因此今天我们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事实确认,二是价值评价。对此,学界应该首先对文献进行梳理,再有计划地推进相关研究。 

  端木美研究员介绍了法国人对苏联史的研究状况,对十月革命研究寄予厚望。她还介绍了中法大学历史的研究情况。 

  黄立茀研究员认为,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特别需要苏联史研究。比如,在面对科技革命时,苏联没能抓住互联网、信息革命的机遇迅速发展的教训。 

  葛新生副研究员介绍了自己在普及中东欧国家历史文化方面的工作。他讲述了自己亲见的“萨拉热窝一家人”的故事,指出这一家人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分立、国家分裂的严重后果,这是活生生、血淋淋的教训。 

  王丹研究员回顾了2001年苏联解体十周年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情况,认为我们作为外国人研究苏联历史,多少会因掌握史料等方面不足而有些心理障碍。现在,趁着苏联解体时的很多当事人还健在,是否可以考虑与俄罗斯科学院等有关机构合作,通过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访谈、摄像录音、笔谈等方式积累口述史资料,为我们今后深入研究苏联解体问题留下第一手资料。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底气。

  李锐副研究员简要回顾了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她关于经互会研究、中国与经互会关系、《列国志:华沙条约组织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卷修订、访问阿尔巴尼亚的情况。她认为,历史研究应该研究好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从立场出发给予简单判断。

  刘凡博士介绍了他对剧变后东欧各国去集体化的研究,指出19441946年东欧各国普遍进行了土地改革,实行了集体化;东欧剧变后,又采取了土地“物归原主”、发放“赔偿券”等方式,进行了去集体化。去集体化过程中暴露出土地所有权碎片化等一些问题。

  朱剑利副研究员认为,对古代中世纪罗斯历史的研究很有必要。对古罗斯的一些重要法典、文献、经典作品进行翻译是一项惠及广泛、影响深远的工作。当前,在西方世界对我国抱有较强“刻板印象”的情况下,加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传播出中国声音、建立起我们的话语体系。苏联东欧各国曾是冷战的重要当事方,研究其与西方的冷战史在今天可以起到“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史之外,区域史、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史研究也应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张丹副研究员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状况,主要涉及苏联社会史(城市住房史)方向。她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从长时段、纵深的角度看问题。她建议学界更加关注俄罗斯传统文化对其民族精神的影响,关注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 

  侯艾君研究员谈到了自己对斯拉夫民族、中亚高加索若干民族起源问题的认识,认为“民族”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学术概念;今天的分子人类学、基因测序等方法可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但要防止其运作中的伪科学,防止其被“意识形态化”;族源问题要用跨学科的方法来探讨。他介绍了自己近来的研究方向,包括1920年代至1949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苏联解体以来中亚国家新史学与意识形态重构等。 

  邢媛媛副研究员介绍了自己近年来关注的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俄国与东方国家、东北亚地区关系史。她还介绍了西方“苏联学”中对十月革命存在歪曲、中伤的各种谬论,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揭露。 

  鲍宏铮博士介绍了自己近年来对中东欧国家转型—一体化(与欧盟)的研究状况,重点在经济、政治领域。他认为,反腐、司法改革、个别国家对黑社会的治理是中东欧国家融入欧洲的重要内容。他还就是否存在“转型学”进行了探讨。 

  何风博士介绍了其关于波兰工业化的研究。他认为,波兰工业化始自1764年,到1989年波兰发生剧变,又出现去工业化的现象。他还介绍了自己关于波兰文化、波兰少数民族状况的研究,认为波兰曾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后来民族较为单一,但也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跨境民族的存在。 

  国春雷博士介绍了自己研究俄罗斯“旧礼仪派”的缘起和经过,认为研究该课题的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认为,17世纪中期,中下层神职人员(意识形态)和农民(经济诉求)反对宗教改革,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旧礼仪派”,他们贯穿罗曼诺夫王朝的始终,是一个最强的反对派组织,有着巨大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今天,他们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其影响力仍不容小视。 

  王晓菊研究员在会议总结时介绍了俄罗斯史学科、东欧史学科分合的情况,以及俄罗斯东欧史学科在成果发表、人才培养、对外学术交流、承担各种项目、国际合作、学科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她表示,在“十四五”即将开端之际,在各位所领导、老专家和同行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学科成员将充分发扬优良学术传统和集体主义精神,站在巨人肩上,聚焦历史、关照现实,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俄罗斯中亚史研究室 朱剑利 供稿,综合处 陈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