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应有怎样的门槛
——再谈“应把博士生当学者而非学生”
2021-04-24
(原文载《中国科学报》2021年3月23日)
《应把博士生当学者而非学生》(详见《文摘报》3月25日7版)一文,核心观点为博士生应该被当作学者。该文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学者与博士生的广泛讨论。
汉语中所谓广义的“学者”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而狭义的“学者”则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当然,学者可以是在相关知识领域学识渊博之人、智慧之人或善于学习之人。如此,可以说博士生还成不了“智慧之人”,但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视为博士生未来努力的标杆?由此出发,我想到了一个学者的门槛问题。
所谓学者的门槛,即成为学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中国古代,一位秀才就是学者了;但彼时的秀才若一定要类比,大体不过是今天高中毕业的层级。今天,我想应当不会有人把高中毕业生视为学者了。但若是把博士毕业生也不当作学者,那学者的门槛就显然太高了。
据统计,1978~2020年,我国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累计只有约95万人。按14亿人口计算,博士所占人口比重不足万分之七,远低于主流发达国家水平(美国约为1%)。这种国情下,博士生都无法被视为学者,那学者门槛就设定得太高了。
为此,我想从“何为学者”这一概念出发,谈谈我的理解角度以及认识的维度。
首先,学者称谓不必追求最高标准。我们是否可以从最基础的角度来看待今天的博士生,即作为学者,他们就是获得了奖学金在高校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学习与研究之人。
其次,对学者的认知不必僵化教条。中文中有青年学者的说法,英文中也有初级学者的说法。博士生完全可被视为初级学者,经过博士阶段的长期训练,毕业时应成为较为成熟的学者。
再次,把学者当作流动的概念理解。学者本身就是流动的概念,因为任何学者都避免不了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的概念,看作是一个人成为成熟学者和专家学者的终极目标。
(作者:郭英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