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2021年6月9日第10版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知识与见识

2021-06-12

  “见识”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也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自原始人类开始,前人的见识就成为后人的知识,可以说,见识成就了人类文明。

  见识是个“势”的高低问题,而知识则是“量”的多少问题。如同湖水的深度与湖面的广度,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提出高卓见识不一定非得要具备丰厚的知识,那些见识非凡的顶级天才无需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就能提出独树一帜的真知灼见。如年轻的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32岁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 “物质波”概念,37岁就凭此“见识”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个人的聪明与否主要是看他的见识高下,这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天才大多是与生俱来的!

  深刻的见识具有事物多层次的穿透力。

  精准见识经得起人们不断地纵深发掘,乃至可以贯穿几个层次,使之越来越接近事物本质,达到更深层的认识。例如门捷列夫周期表,1867年门捷列夫根据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就敏锐地看出了其中的 “周期性”,从而创立了门捷列夫周期表。发现“周期律”70多年后,原子结构的研究让人们确切地知道了原子的“电子满壳”结构,这一理论直接指明:原子壳“外层电子数”对元素化学性质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揭示了“周期律”的微观本质。

  遗传定律的发现也体现了这种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的相互映衬。1765年孟德尔通过种豌豆发现了遗传定律(植株层次);1928年摩尔根通过养果蝇发表了“基因论学说” (细胞层次);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层次),使得遗传学在微观层次上得到了最为确切、最为本质的完美阐明。大自然是浑然一体的,植株、细胞、分子等各种不同层次的信息都会是彼此相通,互相印证,和谐一致的。

  1910年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闲看墙上的世界地图,无意中观察到大西洋两岸,尤其是南美洲和非洲海岸轮廓非常吻合,可以互相拼接(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版”世界地图上这两者分别置于图的左右两端,此种现象绝难观察到)。经过多方收集岩层证据,1912年他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这一假说在当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但很快就在众人的嘲笑声中被弃如敝屣。魏格纳随后沮丧地前往北极探险,不幸遇险身亡。在他去世三十年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也得以证实。

  当绝大多数同时代人尚浑然不觉之时,那些独具慧眼,大胆提出独到见识和发现的开山鼻祖——门捷列夫、孟德尔、魏格纳……应该赢得后辈深深的崇敬。他们没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没有庞大的科学团队,只是独自在那里痴情专注地“玩”:孟德尔传教之余种种豌豆;门捷列夫把每个元素性质写在一张张硬纸片上,像玩纸牌那般排来排去;魏格纳躺在床上百无聊赖地浏览地图,在从容恬静之中振聋发聩的卓绝见识怦然逸出。这等科学发现何其潇洒,何等自在。能如此超然地推出影响全人类的“大见识”若有神助!

  知识有“通识”“常识”与“浅识”之分。

  知识是由外而内输入的,而见识则由内而外推出。文明越发达,学科分支越细,人们的知识面也就日趋狭窄。仅在一些教育制度比较先进的国家才会有意识地注重“通识教育”,以避免知识狭隘。而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势必忽视“通识教育”。幸好学术界还有一类目光远大的通达睿智之辈,他们对科学“未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除了潜心于本专业外,还有关注整个科学的宏阔视野。不论哪个学科领域有什么震惊世界的发现,爆出了什么重大科学理论,都会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并尽其所能地弄懂它,掌握它,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具有广博认知的“通识”。有了融会贯通的“通识”,做起学问来方方面面的知识就会自行聚拢,使之得以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思考,“见识”自然非同一般。

  与通识相类似的,知识之中还有一类“常识”。常识是种古往今来已被无数人生活经验所证实、不言自明的知识。常识至关重要。欧几里得几何学的5公理、5公设均属于无需证明的“常识”,但它们却是构筑全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支柱。但须注意,基于直观的常识有时也能蒙蔽客观真相。例如人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遂以为太阳在绕着我们地球转,而不知地球实际上是在绕着太阳转。当这类“常识”被证实为“错误”之日,就是科学取得重大发展之时。如“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化学界“燃素说”的被否定,以及制造“永动机”的不可能……都推进了科学的巨大发展。

  当前要警觉“浅识”。如果把手机屏幕比作一本书,华夏大地从未有过这般全民性的 “手不释卷”!现在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昼夜昏晨,不管床头地铁,人人都捧着手机在聚精会神“阅读”。手机已形同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离开须臾就会魂不守舍。国人每天都在通过手机自觉自愿地吸收那些碎片化、没条理、不系统的庞杂信息,将其充作“知识”。耗时既多而无暇思考,又怎么能形成自己的见识。对此现象,早在1995年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就曾清醒地告诫,“公众在不久的未来将会失去自主思考与判断能力”。按照目前这种汲取知识的模式,有理由怀疑:比起睿智的先辈们,现代人是否会智能退化,见识浅薄!

(作者:詹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