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玻璃的故事
2021-08-18
左侧:用黄金和天然玻璃黑曜石制作而成的项链;
中间:蓝绿色河马彩釉陶;制作年代约为公元前1810年—前1700年,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六边形蓝色双耳瓶,公元1世纪上半叶,玻璃,四模吹制,埃尼昂制作,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马赛克碗,公元前1世纪晚期—公元1世纪早期,玻璃浇铸,出土于叙利亚阿勒颇,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千花纹碗,公元1世纪,玻璃,出土于阿富汗贝格拉姆
彩绘玻璃杯,公元1世纪,出土自阿富汗贝格拉姆第13室
小型长细颈瓶(雪花石膏瓶),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型芯法制作的玻璃瓶,出土于东地中海
玻璃,一种硅酸盐类的材料,除了人造之外,大自然中也有。当闪电击中沙漠或海滩上的沙子,这一高能瞬间可能制造出晶莹剔透的天然玻璃。还有火山喷出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黑曜石,也具有玻璃特性。人类制造玻璃的历史,也是从火和石的相遇开始的。
有关玻璃的起源,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23年—79年)在其代表作《自然史》中的记录。他记载到,一只腓尼基商船的水手们在东地中海的一片沙滩登陆,他们拿出锅准备做晚饭,但在周围没能找到架锅的石头,于是就把船上货物中的块状矿物——天然苏打沉积物拿来用。当时,这种矿物是用来给尸体做防腐处理的。船员们架好锅,点上火,在火的高温作用下,这种天然苏打就和沙滩上的沙子发生了反应。船员们惊奇地发现,火堆就像火山,中间有“熔岩”流出来。这“熔岩”就是玻璃液,冷却后就成了玻璃。
尽管老普林尼说“这就是玻璃的起源”,但事实上,人类制造玻璃的历史比腓尼基人活跃的年代早很多。玻璃的制造起源于两河流域或埃及,叙利亚北部也有久远的玻璃制造历史。早在公元前4千纪,人们就能够制造出一种彩陶,它表面的釉就是玻璃质的碱性釉料。但我们提到的玻璃,通常指用于生产完整物品的材料。从出土文物看,古埃及的第十八王朝时期(约前1575年—约前1308年)已经有了玻璃制品,如玻璃珠。该王朝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位时(约前1391年—前1353年),还有专门的玻璃工场,器物的形态也更多样,比如香水瓶、波纹容器等。古埃及人既懂得利用天然玻璃,也会制作人工玻璃。还制有蓝绿色的彩釉陶,表面施以玻璃质釉料,釉料中添加铜的混合物,形成蓝绿相间的色彩,这种色彩在古埃及十分流行。当时的玻璃制品,因技术要求高、工艺繁复而位居奢侈品行列,与黄金和宝石等价。
后来,玻璃制作工艺传到希腊,之后又被版图囊括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所继承和发展,开创出很多新式工艺,并形成了环绕地中海的玻璃生产和使用中心,尤以亚历山大(位于今埃及)和西顿(位于今黎巴嫩)为重要生产基地。罗马玻璃器在丝绸之路上也享有盛誉,常出口到东亚、中亚。中国广州就曾出土西汉时期的罗马玻璃器。
罗马人用玻璃做装饰品、窗玻璃和马赛克瓷砖,但最主要的是用来做容器。这些曾经十分珍贵的物品,不仅体现了工匠们的技艺,也透露出当时的社会风尚。
签名款玻璃器
在玻璃制造领域,最早、最有名的玻璃艺术大师可能非埃尼昂(En-nion)莫属,他活跃于公元1世纪早期,据说是腓尼基人,来自地中海东岸的西顿。他的玻璃作品以质量精湛、设计独特而著称。他拥有自己的“品牌观念”,所有作品都要写上自己的名字。他的作品畅销地中海沿岸,被罗马的富人阶层所推崇。图片中的六边形蓝色双耳瓶即为埃尼昂作品。
这件玻璃瓶通体呈现半透明的钴蓝色,由双耳、瓶嘴、瓶颈、瓶肩、瓶身和瓶底组成,各部分都有精心设计。瓶肩上有半圆形凸起的花纹,这些花纹之间有树叶纹,半圆内有圆点、同心圆和四臂十字三种花纹交替出现。
瓶身有六个面,花纹也不同,分别是:三行希腊语(应是签名)、藤蔓与葡萄、常春藤与酒器、藤蔓与双管长笛、藤蔓与酒罐、藤蔓与吹管乐器。看见这些,人们仿佛能看到一个把酒言欢、有歌有舞的世俗生活画面。藤蔓、葡萄、酒器都象征着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倪索斯,而这些象征图案在罗马时期的奢华餐桌上依然非常流行。
在玻璃制作技艺上,埃尼昂可能是掌握有模吹制玻璃技术的第一人。这一技术有两个必要条件:长长的吹管以及多组件能闭合的模具。它们不是同时出现的,前者发明于公元前1世纪晚期,后者出现于公元1世纪初期。吹管的发明也很有讲究,最初的吹管多为陶土制成,但吹出的形状大小很受限制,后来才发展成为金属管:“这项技术依靠玻璃能黏住热铁的原理而产生。铁管需要浸入到熔化的玻璃中,所以它要足够长,这样保护玻璃工人不被烧伤。玻璃工人向管里吹气形成玻璃气泡,以形成期望的形状。”([英]莱斯莉•阿德金斯、[英]罗伊•阿德金斯著,《古代罗马社会生活》)
以往的玻璃制造工艺,以古埃及为例,要经过低温和高温制造两个步骤:低温下,将沙子和碱转化成玻璃原料;高温下,将原料在熔炉里转变成玻璃。通常需要把玻璃液浇铸到用沙子、黏土或有机材料做成的模具上,融化的玻璃液沿着内模浇铸成形,称为“型芯法”,这曾经是早期玻璃的主要制法。除此之外,工匠们还会用玻璃液直接制成方便加工的小玻璃块,然后再打磨刻制。
这种制作方法曾大行其道,直到吹制玻璃出现。可以说,吹制玻璃的发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降低了成本,令玻璃制品变得更普遍、便宜,使得玻璃容器可用于日常生活的物资储藏。但技术工艺高的玻璃器,比如笼子状的、涂绘和镀金的玻璃杯等,仍然是奢侈品。当时吹制玻璃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东地中海,如耶路撒冷、西顿、提尔和贝鲁特等。
马赛克玻璃碗
罗马人喜欢马赛克艺术,他们将石块、玻璃、贝壳等色彩斑斓的物料拼接粘贴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主题的美观画面,可用于客厅、浴室中墙壁或地板的装饰。这也是显示上层社会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玻璃器皿也能应用马赛克技术,古希腊罗马人为了追求多色石头(如玛瑙)的效果,对玻璃工艺进行改进,制作出色彩绚丽多样的马赛克玻璃器,使其成为罗马玻璃世界中非常抢眼的一员。
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件马赛克碗就是一件代表作品,它集合了钴蓝、半透明紫、蓝绿、绿、蜂蜜黄、半透明白以及无色等多种色彩。圆形碗口向外伸展,碗身呈半球型。其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将不同颜色的玻璃液组合成彩色的玻璃棒,然后切片,并将这些有特定花纹的玻璃横切面再重新组合,放进模具里加热,直到这些玻璃片重新融合成整体,最后将其打磨光滑。这样繁复的制作工艺决定了马赛克玻璃器皿小巧而昂贵的特点。后来,其制作工艺不断完善,花纹愈加复杂,在后世的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手里,更是大放异彩,被称为“千花玻璃”(millefiori)。
玻璃的不同颜色是因为加入了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而玻璃的基本成份却一直未有大的变化,主要包括三类:基础材料硅石,主要是沙子;能助熔并降低熔融温度的苏打,来自天然苏打沉积物或一些海洋植物的灰烬;还要有作为稳定剂的钙,来自石灰石。就像古代两河流域一块楔形文字泥板上所言:“拿六十份沙子,一百八十份海洋植物灰烬,五份白垩,把它们放在一起加热,你就会得到玻璃。”
香水瓶里的奥秘
在所有玻璃容器中,香水瓶是很具有特点的。它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包装,让香气有了看得见的形态,赋予香气以个性,代表着使用者的品味、喜好,甚至透露着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
罗马时期的香水瓶,在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的香水瓶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吹制玻璃发明之前,型芯法制作的雪花石膏瓶(ala-bastron)是流行千年的经典香水瓶款式,其典型特征是色彩丰富的条纹。
之所以叫它雪花石膏瓶,是因为两河流域的先民们最早试图用玻璃来模仿天然的雪花石膏的纹理。该器皿的体型较小,多是高的圆柱体形状。这种形制在地中海沿岸地区被充分吸纳,成为吹制玻璃发明前的香水瓶标准式样。后来,罗马香水瓶也吸纳了希腊陶瓶形制的丰富特点,有小双耳瓶(am-phoriskos)、圆形小细颈瓶(arybal-los)等式样。随着吹制玻璃技术的诞生,香水瓶的形制更加丰富,制作成本也更亲民。有的香水瓶没有底座,通常是在盖子及瓶颈上配有可供悬挂的皮条以便携带,有底座的香水瓶常被带到浴室使用。
罗马帝国时期,香水盛行,大部分上流社会的人都追捧香水。当时的香水都是软膏或油质膏状,而不以酒精为原料。有的罗马人爱香爱到从头抹到脚。不过,这种对香的追捧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评,认为这不符合道德。老普林尼曾写道:“所有奢侈品中,香水的用途是最多余的。珍珠、宝石毕竟能留给后人;华服还能穿着留存一段时间;而香气转眼消散、一用即逝……花了那么多钱,为的却是愉悦别人的鼻子,因为用香的人自己是闻不到的。”
传播文明,传承技艺
公元1世纪,高度着色的容器特别受欢迎,但到了该世纪末即已过时。后来,清晰透明质地的玻璃更受青睐,上面可通过玻璃雕刻、切割、涂绘和镀金方式加以装饰。
在位于今阿富汗的贝格拉姆古城遗址中,出土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彩绘玻璃杯。图片中的玻璃杯上彩绘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特洛伊战争的重要一幕:特洛伊第一勇士——王子赫克托,与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之间的战斗。人们是通过赫克托头盔上的希腊字母和阿喀琉斯盾牌上的名字辨认出他们身份的。这场战斗的结果,众神已有安排。阿喀琉斯用一把长矛瞄准赫克托甲胄上的缺口,一矛刺中了赫克托的喉咙。赫克托倒在地上,灵魂出窍,下了冥界,一路上惋惜着命运,还有自己的精力和青春。赫克托的父亲,年老的国王从阿喀琉斯那里赎回了儿子的尸体,带回特洛伊城,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这是特洛伊人最伤心的葬礼。葬礼结束,《伊利亚特》也终结了。
与这件玻璃杯一起出土的,还有其他主题的彩绘玻璃杯:有的展现地中海沿岸居民采摘椰枣的情景,有的也描绘角斗士准备迎战的画面。从这些希腊、罗马和地中海主题的玻璃器可以看出,罗马玻璃是传播本地区文明的重要载体。
公元4—5世纪,罗马帝国的动荡局面让玻璃市场逐渐衰退,但罗马玻璃的技艺仍在流传。伊朗萨珊玻璃、阿拉伯帝国崛起后的伊斯兰玻璃、欧洲中世纪教堂的彩色玻璃花窗、威尼斯的穆拉诺玻璃等,都在罗马玻璃奠定的深厚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它们与罗马玻璃一起,成为世界玻璃工艺中最耀眼的一群明星。
(作者:郭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