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从敢于“冒犯”权威开始
2021-09-06
在通常的学术期刊发表中,大致有两类文章,一类文章能够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新的研究议题,或是对主流的理论提出批评或修正,另一类文章只是运用已有的理论对特定地区、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属于延伸性、验证性、补充性的研究。
在学术研究中,这两类研究虽然都有价值,但价值不同。第一类学术成果通常具有学术的原创性贡献,而第二类论文则价值有限,缺乏原创的意义。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国际的教育研究中,中国学者的国际论文量在不断增加,这是中国教育研究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但是,这些论文往往属于前述的第二类研究,即用已有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进行分析,或者说是为已有的理论提供鲜活的实例和证据。这种论文更多具有“案例”和“证据”的意义,但要提高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还必须提出具有广泛适用性和解释力的理论和概念。
我们有的学者对西方的理论不以为然,认为他们动不动就提出一个理论或观念,其实没有多少“新鲜玩意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种新理论或概念的提出,总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升华,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能够提出理论的文章,其意义远超“案例”式的研究。即使是一个错的理论,也往往具有正面的意义。
要提高学术影响力,靠的是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或新的研究议题。一种理论或概念的提出,通常建立在对已有理论或概念的质疑和批评的基础之上,理论往往需要先“破”,破而后立,不破不立。新理论往往是对已有权威理论的一种“冒犯”。但在我们的教育研究中,很少有人敢于去“破”。“破”就意味着评判、争论、辨析。另外,一种理论的提出,不仅要建立在批评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在与别人的争论中不断完善的。理论提出后,往往需要质疑、批评和完善的环节,最后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进而进入学术共同体的知识宝库。无论是在理论的提出阶段,还是在理论完善和成熟阶段,都需要一种学术批评和争论的过程和氛围,而且争论的规模和强度本身也是学术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作者:陈洪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