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日第1版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交叉学科研究蓄势待发

2022-03-03

  2月27日,首届交叉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就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及管理与评价机制等展开交流。

形成健康的学科交叉态势

  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不仅是培养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学科建设推动解决国家重大发展命题的关键举措。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为更加精准聚焦党和国家现实急需、发展急需、未来急需,中国人民大学立足综合优势,统筹国内外优质资源,打造新的“学科特区”和“人才培养特区”,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文科建设,努力成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增长点和驱动新引擎,为探索具有时代价值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之路、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必须利用好学科交叉这一重要创新途径,以科学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形成健康的学科交叉态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认为,应鼓励交叉科学发展,以促进原始创新。应区别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对交叉学科建设持积极且谨慎的态度;探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对原有学科研究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的精深学习。同时,他提出,建设符合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发展规律的组织与制度环境、学术氛围与生态,是学科交叉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应深刻认识学科交叉关系到学科范式的重构整合,充分认识学科交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复杂性,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发展机制建设的有效性,深入落实交叉学科和学科交叉成果的综合性评价。

  “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要破壁垒、搭平台、建机制,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如是说。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米尔格罗姆分享了他领导的跨学科产学研创新项目及相关成功经验。他提出,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适度使用专业术语,促进深入交流,增强团队成员互信,以包容的精神评价验收交叉学科成果。他期待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创新研究视角,孵化重大创新课题,培育复合型交叉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副主任潘庆表示,将深入推进交叉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机制、成果合理评价等领域改革,加快我国交叉科学领域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源头产出,强化人才培养,打造科研基金管理机制的“中国模式”。谈及目前交叉科学在大众认知层面、科研人员层面以及战略管理层面面临的挑战,潘庆提出,推动交叉科学发展,需要从人才培养做起,优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从生态建设做起,建立交叉科学理念,孕育交叉科学文化;从初心使命做起,理清思路,探索前行。

深化交叉学科研究发展

  学科交叉带来了新学科、新体系、新范式、新技术和新结构。对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建议,交叉学科的研究实践,应当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与进程相结合,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与科技进步和新技术转化应用相结合,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中国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理论相结合,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强调了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跨界融合的作用,比如开拓了广阔的技术创新空间,对交叉科学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近年来,通过学科交叉、交叉学科建设和政产学研多方努力,区块链最终在现实中获得广泛应用。牛津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比尔·罗斯科表示,区块链研究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经济学、法学、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当前,在区块链领域,中国研究团队取得的成果已产生重要国际影响力。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建设科技强国,数据驱动、学科交叉的科研新范式很可能是未来的重要机遇。科学大数据的应用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更高的数据起点、全新的理论视角,也必将推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

  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主办。在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并发布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建设系列成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