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摘报》2023年4月29日第3版,原文载“澎湃新闻”4月11日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自己发现一本书的重要性

2023-12-31

  我要说,自己发现一本书的感觉,很棒。有时你甚至会确信,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1990年代中期,我在南京的一家小书店,看到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很快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加之价格也不算贵,就全部买了下来。那年暑假,我是在反复阅读昆德拉作品中度过的。

  这种纯粹的相遇有点猝不及防,至今想来都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昆德拉这个人,也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作品,但只要读上那么一两页,你就完全被他的作品所吸引。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自己所喜欢的作品的影响,尤其是那种你自己发现的作品,自己发现的作家。比如我有一种观念就深受昆德拉的影响。我很早地认识到,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处,就在每天你所经历的日常中。

  在此后,1996年我发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1997年发现村上春树,1998年发现哈耶克——在读到他们之前我对他们一无所知,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发现昆德拉类似。

  网络购书兴起之后,那种与相契的作家作品猝然相遇的场景就基本不存在了。很多时候,我们靠着一篇篇的书评在买书。书评具有两面性,既是精神产品,也是广告。好的书评对于理解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那也少了自己探索的乐趣。

  最近几年,我基本上靠着某本书、某篇论文的注释、参考文献或附录,按图索骥买书。好处是不会买到太烂的书,坏处则是很大一部分书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很难突破我的期待。网络购书方便,但与去实体书店相比,始终觉得隔了一层。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在精神发育的过程中,必然要有几个自己发现的作家、几部自己发现的作品。在你既有的精神视野内,这些作家以前从未出现过,或者他们的某部、某篇作品你从未留意过,这些作家或作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你对世界的认知,颠覆了一些经年累月的成见。

(作者:沈振亚

下一条:动人与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