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摘报》2023年3月29日第7版,原文载《北京日报》3月20日号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国智库走出去刻不容缓

2024-02-27

  讨论中国智库“走出去”(走出国门)的当务之急不只是继续建议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探究制度、条款与文件的出台。笔者认为,当下同样重要的是,要形成智库行业积极上进的氛围,重燃中国学者的理想与激情,拒绝智库界的“躺平”现象,让更多学者走出所谓“舒适区”,也塑造中国智库发展的新高度。

  从现实角度看,“走出去”才有可能参与形成国际政治认知与跨国舆情走向的重要平台。中国智库不“走出去”,“麦克风”就被别人占据,中国就会处在“失声”的窘境。

  从未来角度看,“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塑造真正的全球强国地位。中国要成就全球强国的地位,需要有一大批能影响世界的学者群体与智库机构,需要有一大批经常被人引述与称颂的思想作品,需要有一大批被人尊敬与推崇的交流机制与平台,而这些都离不开智库更多的“走出去”。

  对于当代智库学者而言,唤醒“走出去”的“职业自觉”,至少需要克服以下三点长居“舒适区”而形成的困境。

  一是克服慵懒。大多数学者向往“书斋里的革命”,习惯于文献阅读与资料钻研,这当然是优秀学术作品的重要前提,然而,智库学者有别于人文学术,许多时候更需要眼力、脚力、嘴力、耳力与手力的结合。调研报告的效果、伐谋作用的跨国影响,都需要克服书斋式的慵懒才能实现。

  二是克服恐惧。面对远行与他乡,尤其是对热点、难点与重点地区的陌生,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难免会让调研者产生畏难情绪。但活学活用人际交往必知的“六度空间理论”,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想要接触知晓事态的重要人物、在陌生环境下获得有用素材、厘清繁杂的调研资料、寻找得力的助手,都不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事情。

  三是克服桎梏。“走出去”肯定会受到一系列预算、制度、程序、精力等因素的制约。据经验看,多数机构责任人愿意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开绿灯”,为真正愿做事的人保驾护航。财务与制度等“桎梏”不应成为智库“走出去”不可逾越的障碍。

(作者: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