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国朝鲜历史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综述

2013-07-16

  权 赫 秀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2012年7月9日至10日,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朝鲜史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会员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9个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75篇。在7月9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花子副研究员主持的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长延边大学金成镐教授、复旦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处杨志刚教授、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石源华教授分别代表会议主办方与承办方致辞。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张琏瑰教授、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延边大学方民镐教授、北京大学王元周副教授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大会分为古代、近现代与当代三个分组进行了发言与讨论。

  古代史组共收到论文22篇,在内容上涵盖了从古朝鲜到朝鲜王朝时期的数千年历史。在有关朝鲜王朝以前时期的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泓博士指出,作为朝鲜半岛最早文明国家的古朝鲜的居民最初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夷人,而古朝鲜人的汉化过程则是到汉代乐浪郡时期才真正完成。南开大学曹中屏教授通过整理与分析朝鲜半岛学界有关古代伽耶城邦国家联盟的考古与史学研究史,指出朝鲜半岛古代史上的“汉郡县时代”与“三国时代”应分别改称“列国时代”与“统一新罗时期”。东北师范大学苗威教授通过辨析中国历代正史及高丽时期编纂《三国史记》有关百济历史与地理的记载内容,指出百济前期的历史不仅与乐浪、带方等中原王朝东北边郡联系密切,与高句丽、新罗、马韩等政权也曾发生领土之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冯立君博士从制度史角度比较分析新罗清海镇、唐朝押新罗渤海两蕃使及日本太宰府的沿革与职能,指出9世纪东亚各国海上贸易的性质应是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官商贸易”,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民间贸易。东北师范大学张士东讲师通过整理现存高句丽地名、人名及官名等资料,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与还原了高句丽语词的六大类词性及其读音。云南大学博士生刘海霞考察新罗将其第29代国王金春秋尊为与唐太宗庙号相犯之“太宗”的史实,指出新罗使用并保存“太宗”庙号是唐罗关系由冲突转向友好阶段的一个具体反映。延边大学金春讲师通过考察高丽王朝与元朝通婚外交背后隐藏着激烈外交交锋的百年历史全貌,指出丽元通婚实际上成为两国实现各自政治目的的重要外交渠道与方式。延边大学金禹彤副教授考察高丽第六代国王成宗废止佛道仪典而确立效仿中国制度的儒礼祀典制度的过程,指出“成宗制礼”反映了高丽王朝立国政治思想从多元文化“和合”而向儒家礼治观念变迁的历史脉络。延边大学朴延华等通过考察高丽王朝王妃、贵妃及庶民等不同阶层女子服饰的演变过程,指出继承本国固有服饰传统与接受中国历代服饰影响使高丽女子服饰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多元化特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梁玉多研究员与郭素美研究员分别评析李朝后期实学派及朝鲜学界有关渤海史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力图证实渤海对高句丽继承性的研究倾向损害了朝鲜学界渤海史研究的公正与客观性。

  有关朝鲜王朝时期的论文11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关朝鲜王朝五百年历史的研究仍是有关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在有关《燕行录》研究方面,山东大学刘宝全教授通过考察赵濈及其《癸亥水路朝天录》,揭示了这部“水路燕行录”在明末中朝关系史研究方面的独特史料价值。复旦大学王鑫磊博士指出,卢以渐在其《随槎录》中体现的“尊周”观念正是明清鼎革后朝鲜王朝士大夫普遍心态的延续,朝鲜王朝的“小中华意思”则成为形塑其自身独立国格的一种思想资源。在有关明清时期朝鲜战争与外交研究方面,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指出,朝鲜方面无法为援朝明军供应充足的粮草,直接制约了明朝援军的作战行动及其结果。南开大学孙卫国教授指出,兵部尚书石星既主导了明朝前期的抗倭援朝战争,又应承担对日封贡失败的重要责任,而朝鲜史籍有关石星报恩出兵说则并未得到官方证实。天津师范大学王臻教授通过朝鲜议和使臣李廷龟在1627年“丁卯之役”中的议和活动,分析了17世纪初后金与朝鲜关系的变迁。在有关中朝边界问题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花子副研究员结合朝鲜时代古地图资料与多次实地考查结果,指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从立碑处到图们江发源地的堆标其实有迹可寻,进而可以确认当年确定图们江上流边界的具体走向。延边大学博士生刘阳指出,1434年与1435年相继设立会宁镇与钟城镇,是朝鲜王朝北进政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朝鲜王朝思想史方面,北京大学王元周副教授通过考察朝鲜王朝后期的夷齐崇拜与夷齐论,揭示了朝鲜王朝士大夫阶层的出处观与君臣论及其政治史意义。

  近现代史组共收到论文27篇,内容包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时期。在19世纪末朝鲜半岛近代部分,浙江大学杨雨蕾副教授通过考察康熙年间编制的《天地全图》在朝鲜被临摹并传承的史实,指出圆形“天下图”的出现是坚持传统世界地理知识与观念的朝鲜社会用来抵抗西方世界地图的一种产物。延边大学方民镐教授指出,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之后李鸿章对朝鲜政策的新变化,具体体现为强化与巩固对朝鲜宗主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延边大学金成镐教授通过考察朝鲜近代开化思想及其中华观的嬗变,指出19世纪80年代正是开化派从传统“亲华”思想向“脱华开国”及“联日排清”思想的转变时期。聊城大学张礼恒教授考察袁世凯有关朝鲜驻美公使“朴定阳事件”的应对过程,指出学界对袁世凯驻朝期间作为的负面评价有失客观公允。山东大学刘畅博士通过分析有关山东华侨在汉城人数及店铺的档案资料,探讨了山东出身华侨商人在近代朝鲜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华东师范大学谢俊美教授通过分析《湖南志》等朝鲜近代文献,论证了中朝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关系。日本大学郭海燕教授以细密的笔触详尽地介绍了中日朝三国有关朝鲜巨文岛事件的文献史料及其研究价值。延边大学于海君教授对比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韩两国爱国启蒙运动的时代特征、价值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与复旦大学蔡建副研究员分别通过对晚清首任驻韩公使徐寿朋以及1899年《中韩通商条约》的研究,探讨了中韩外交关系近代转型的历史过程。烟台大学王明星教授指出,日俄战争期间按照北纬38度线分割朝鲜半岛的方案,与二战后美苏两国以“三八线”为界来分割占领朝鲜半岛的做法之间存在着一种历史继承关系。外交学院陈奉林教授与复旦大学朱芹分别从大国政治的视角,考察了近代以来有关朝鲜半岛的大国较量及其政策。

  在有关20世纪前半叶朝鲜半岛历史部分,复旦大学孙科志教授在考察20世纪以来中国学界韩国史研究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辽宁大学权赫秀教授通过考察朝鲜共产主义者支持中国创建共产党工作的史实,指出东亚各国近代历史关联与互动的视角应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现代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一个突破口与增长点。延边大学李洪锡副教授通过考察20世纪30年代延边地区朝鲜共产主义运动与日本对华外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揭示了日本政府对华“币原外交”的侵略性本质。杭州师范大学崔凤春教授运用中日韩各国档案文献史料,发掘与整理了中华民国时期在中国空军部队及航校服务的朝鲜籍飞行员三十余人的详细资料。在有关朝鲜移民史研究方面,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刘智文研究员通过考察朝鲜儒林人士郑安立在华的活动37年的经历,探讨了朝鲜移民在华的心路历程及其认同意识的特殊性。青岛科技大学石建国副教授考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政府的韩侨登记政策,指出该项政策对于临时政府管理韩侨以及韩侨融入大后方社会均有积极的作用。延边大学彭怀彬博士指出,奉系军阀时期朝鲜移民通过水田耕作与归化入籍而获得经济地位与土地所有权及居住权,并形成朝鲜移民社会从而对东北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馆员崔再尚、薛志刚分别探讨了儒家思想对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的影响,以及申采浩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延边大学李梅花副教授则探讨了中韩建交以来中国朝鲜族的跨国移动现象及其社会影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宋健副研究员考察了韩国朝野各方对金九遇刺事件真相的长期调查努力。

  今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有关当代朝鲜半岛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研究遂成为本次学术年会的一个重点。当代史组共收到论文26篇,在建交20年来中韩关系部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张玉山研究员与王圆、天津社会科学院李冰分别通过回顾建交20年来中韩关系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与未来展望。辽宁大学张东明教授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孙永研究员分别考察建交20年来中韩经贸关系历程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展望。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尚咏梅副研究员则通过中国东北地区与韩国经贸合作的20年历程,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与韩国发展经贸关系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中山大学魏志江教授与张旻彦通过考察中韩两国非传统安全领域五个方面的合作历程,指出该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双边及多边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吉林大学郭锐副教授分析韩国民族主义对中韩关系三大方面的现实影响,提出了从多个层面努力避免和减少其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延边大学谢桂娟副教授考察建交前后中韩角色身份的变化过程,提出中韩两国应努力加强积极身份的建构并争取建构朋友角色身份。复旦大学石源华教授与文恩熙考察中韩战略伙伴关系中美国因素的作用及其意义,并展望了新一届韩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前景。

  在韩国当代社会政治问题部分,上海外国语大学李春虎教授通过考察二战后美苏两国分割占领朝鲜半岛及其初期政策,揭示了朝鲜半岛分裂固定化的前因后果之逻辑关系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徐亮博士考察二战后驻韩美军的起源问题,指出驻韩美军是美国冷战战略及其朝鲜政策与朝鲜战争以及李承晚外交手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烟台大学孟庆义教授通过考察延边朝鲜族积极参加朝鲜战争的缘由及其活动,探讨了中国朝鲜族参加朝鲜战争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韩忠富副研究员考察韩国通过支持美国的越南战争而获得的诸多“红利”,指出“越战红利”与“越战特需”成为促进韩国经济腾飞的一个强劲助力。延边大学金光熙副教授通过考察韩国新村运动的历程及其特点,进一步总结了其影响与教训。同济大学崔志鹰副研究员与复旦大学方秀玉副研究员等根据对韩国华侨社会的访问调查,进一步分析了韩国华侨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问题。复旦大学郑继永博士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韩国历届国会议员的血缘、地缘、学缘等社会背景,指出议员的个人背景因素对韩国议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复旦大学汪伟民副研究员分三个时期考察中国学界有关当代韩国政治与社会研究状况,并在总体评估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议程。

  在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与对外关系部分,烟台大学刘会清副教授从内部环境、外在条件与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提出了有关朝韩民族和解的理论思考。山东大学毕颖达博士分析了2010年以来朝韩关系的不安定局面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有关近期朝韩关系走向的预测。上海理工大学仇发华博士从现实需求与制度障碍角度,深入分析了后金正日时代朝鲜半岛局势以及朝鲜的国际化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郑信哲研究员通过考察二战后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在日朝鲜人社会与朝鲜半岛分裂局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三亚学院许寿童副教授探讨了中韩合作解决日本历史问题的可能性问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王海龙从文献记载与国际法角度考察了独岛(日本称竹岛)的领有权问题。吉林大学宫笠俐分析战后日朝关系的演变过程,指出美韩两国的影响导致了日本在改善对朝鲜关系方面的消极态度。

  此次年会,是中国朝鲜史研究会成立32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年会,提交的论文数量众多,内容广泛深入,讨论热烈充分,反映了中国朝鲜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与水准。在与这次学术年会同时召开的第九届会员大会上,经过选举产生了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延边大学金成镐教授当选为研究会的第九届会长。毋庸赘述,作为历史与地理乃至现实关系最为密切的近邻以及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学界有必要去深入了解与研究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并做出基于中国视角与立场的科学解读与诠释,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之朝鲜—韩国学乃至中国世界历史学科与世界朝鲜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的积极努力,无疑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学界有关朝鲜半岛历史文化研究的长足发展。

      (原文载《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