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文化流通在全球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第十三届中法瑞历史文化研讨班在上海举办

2017-09-15

第十三届中法瑞历史文化研讨班开幕式现场(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李玉 查建国)9月4-9日,第十三届中法瑞历史文化研讨班在上海举办,主题为“文化的流通:欧洲与中国”,来自中国、法国、瑞士等国的历史学者聚焦“文化流通”这一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考量的话题。本届研讨班由华东师范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国人文之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瑞士弗里堡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承办。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冯绍雷,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复旦大学教授李宏图,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陆尔文,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大学合作处专员夏睿思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主持开幕式。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致辞(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流通”体现文化史研究新趣向

  周傲英表示,全球化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全球化在面对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执政以及前不久法国大选中“国民阵线”的崛起,都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全球化的新反思。但是,不管每个国家和民族具体面临的形势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整个世界早就已经非常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中国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做出的,是中国人民积极加入和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的重要举措。欧洲和亚洲,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繁盛之地,欧亚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也越来越密切。如何考量历史上的欧亚文化流通对当今欧亚合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汪朝光表示,文化为人所独有,本身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其他文化都有着一般性的想象或概念,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则构成了文化流通的原因。在当代经济、政治或文化领域中,为了充分认识彼此文化的丰富性,相互了解和交流各自的差异,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文化流通必不可少。

  李宏图代表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沈坚作书面致辞时表示,“文化流通”是当前国际新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一种新视野,采用“流通”、而非“传播”体现了文化史研究的一种新趣向。“流通”一词借鉴于经济学上的商品流通,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埃将之移植到思想“流通”上。正如商品流通的动力在商品需求,思想和文化流通的动力也在需求,因此文化流通的重点就更多地放在研究思想接受者的需求、土壤和社会条件上,研究思想接受的障碍和便利,研究接受者对文化的选择、标记和重构上,研究文化的选择、拒斥、诠释、解读与互动过程。

  冯绍雷认为,改变世界无法仅靠经济增长或坚船利炮,文化交流和人心相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急剧变化,仅仅拘泥于当代问题并各执一词,无法产生有价值的思想成果,而通过历史研究来理解人类社会,可以为当代提供宝贵的理性与智慧。

文化流通与全球化密切相连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作研讨班第一场专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端木美主持专题发言。罗伯特•弗兰克认为,近二十年来,历史学家频繁使用国际流通的概念。这一概念意味着跨国界的各种形式与各种内容的流通,不仅包括人员的流动,商品与资本的流通,而且也包括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的流布,书籍、音乐艺术品等文化产品的传播,以及生活方式或社会实践模式等的传播。此前,历史学家更加强调国际交流,诚然交流可以是经济类或文化类的交流。但罗伯特•弗兰克认为,“交流”通常是指某种机械性的关系或具有双边的性质,对于关系活力的表述不够充分,无法将“流通”所蕴含的事物在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揭示。

  文化流通是全球化之下涌动的历史潮流,也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富有新意的视角。“流通”的概念就是史学多次面临的历史转折点的产物。罗伯特•弗兰克介绍,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史学研究的概念促使历史学家们将侧重点放在文化的传播上。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期间,在跨国史学研究转向和全球史学转向的驱使下,历史学者能够更好理解文化传播与流通所发生的诸多空间形态变化,更好评估在国际化流通过程中文化传播与流通的主体与对象嬗变的程度。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夫•夏尔勒对于文化的全球化现象研究已有20余年,在他看来,尽管当今时代的文化全球化方兴未艾,但它并不是新生事物,与人类历史的其他部分相比,文化全球化进程更为快速,现象更为普遍。19世纪是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当时伴随轮船、火车、电报、电话以及大众化的印刷产业及报刊媒体快速发展,文化的流通规模迅速扩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实现飞跃。当前地缘政治学中“软实力”概念大行其道,其实在19世纪欧洲各国就曾经藉由文化、消费方式和传媒等介质,间接地对世界其他地区施加影响,“软实力”塑造也随着文化流通的拓展而实现。

  文化流通与国际关系体系演进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此,冯绍雷认为,以欧洲音乐演变历史来看,通过巴赫的复调乐的多元平衡的旋律,可以窥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精髓,贝多芬的作品有助于深刻理解维也纳体系确立前后的革命、保守急剧变化的欧洲。同样,20世纪之交的现代主义思潮则是理解当时科技蓬勃发展和民族主义崛起的一把钥匙。如何将历史研究与文化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揭示和阐释人类社会的变迁,是人文学者所肩负的一项重要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主持开幕式(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作研讨班第一场专题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端木美主持专题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作者:李玉 查建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