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2016年年会报道

2016-08-23

  2016年8月12~13日,中国非洲史研究会2016年年会暨“非洲发展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新时期中非发展合作的前景与挑战”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艺术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网等20余家学术机构和相关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研究员,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沐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在开幕上分别致辞。

  陈东晓认为非洲大陆有着复杂、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非洲研究将扩大全球范围内发展问题研究的知识和理论空间。新世纪以来,非洲再度成为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中国的非洲研究提供机遇。中国学者逐渐将自身的研究与中国的对非战略相结合。

  沐涛汇报了2015年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的主要工作,通报了《大百科全书》第3版(非洲史分支)、国家重大课题五卷本《非洲经济史》的编纂进展。他指出,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积极展开对非交流,新生研究力量不断成长。

  汪朝光回顾了新中国建立后与非洲各国的密切交往合作,以及中非之间深厚的历史友谊。进入新世纪,中非合作空间广阔,“一带一路”倡议有力的加强中非之间的多维度合作。

(一)

  2016年非洲进入全新发展时期。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新时期非洲和平安全、非洲政治发展、中非经济合作、中非人文交流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非洲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家和区域环境。周玉渊副研究员认为,维持非洲安全发展的非洲自主性,被早期的殖民化和后期的新殖民主义打破。这严重制约了21世纪非洲和平与安全框架的搭建。毕健康研究员重点分享了其对阿盟内部埃及与沙特影响力的消长,阿盟地区作用的变化及阿盟在未来中东地区角色的思考。俞斌会长结合实际情况,讨论了中国企业在非的安全利益问题。余建华研究员、杨廷智博士、曾爱平副主任集中探讨南苏丹、索马里和马里的安全局势,并为中非关系的发展提供诸多建议。

  非洲的政治发展有其独特性。沐涛教授述评了尼雷尔在现代中坦关系开创与发展中的作用。朱泉钢博士评述了萨达特时期的军政关系对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李维建研究员评析了伊斯兰教在苏丹政治中的作用。王学军副教授梳理了国外学界关于非洲政治研究的理论轨迹。唐书潇研究了塞舌尔民主政治的发展,并尝试解释其国家的本质属性。张湘东博士和夏新华博士从法律视角,分别解读南非宪政体制的搭建和非洲混合法系的理论研究问题。

(二)

  中非经贸合作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安排2个时段,10余位学者分别从领域和国别两个层面,对中非经贸合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

  中非经贸合作领域广泛。张振克教授根据非盟《2063议程》探讨了中非海洋经济合作走向。戴维来博士比较了中非经济发展情况,探析了中国模式的非洲实践可能。赵贤博士讨论了中非产能合作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郭佳助理研究员结合自身经历,评述“后埃博拉时期”中非卫生合作的前景与讨战。罗雪博士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非洲国家传媒产业的演化路径。杨宝荣从企业视角讨论了如何深化中非产业合作。祝鸣助理研究员则介绍世界银行的“知识银行”战略与非洲发展的互动。

  从具体国家入手,张忠祥教授以肯尼亚为个案讨论中非产能合作。李文刚副研究员总结了尼日利亚工业化的历史教训与策略选择。黄慧副教授探究了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的产业合作情况。杜英博士评述了安徽对非洲援助与合作研究。贾丁博士分析了安哥拉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系。王涛副教授探究了南苏丹石油出口战略转型及其对东非能源地缘政治的影响。方伟博士结合热点,解读津巴布韦外企本土化的问题。

(三)

  中非文化交流与人员流动促进了中非合作。

  张艳秋教授运用建构性新闻的理论,探析中国对非新闻传播的理念选择与路径突破。汪津生副教授讨论了新时期中非发展合作前景下的中国软实力展示。张勇借助影视作品,解读中非关系的相互表述。人员流动是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李湘云助理研究员分析了坦桑尼亚中国移民的现状与问题。刘天南博士则以广州、义乌非洲移民群体为例,探讨中非合作交流前景。袁丁博士从人类学的视角,讨论新时期中非间移民流动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此次会议由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承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春主持会议,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毕健康作会议总结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系博士生 陈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