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非洲研究 促进中非合作交流
2021-05-17
——首届长安非洲论坛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5月15日上午,首届长安非洲论坛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中国非洲研究院向大会发来贺词。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使解晓岩、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出席会议开幕式。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荣休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安山,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张宏明,以及来自国内非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80余人齐聚一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洲研究的指示精神,围绕非洲历史、文化、民族及安全、外交、法律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以期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中非文明互鉴与交流合作、构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郭立宏在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提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非交流和非洲研究愈显重要。伴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中非合作从互助共赢走向协同崛起,中国学界对于非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郭立宏援引西北大学中东所教授、史学家彭树智先生的“文明交往论”,提出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文明交往的真谛在于尊重、互信、互鉴。他提出,这次论坛是聚焦非洲研究的学术合作,是推进文明交往的重要载体,在有力促进国别和区域研究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必将为促进中国和非洲国家民心相通、实现共同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李安山在对中国非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提出,中国对非洲的系统性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对非洲的了解和研究经历了支持非洲、理解非洲、介绍非洲、研究非洲等四个阶段,迄今已有四代非洲学人对中国的非洲研究作出了贡献,新一代青年学者带来了新气象。李安山提出,当前中国非洲研究的国际参与不断深入,中国学者的国际交流和参与日渐增多,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声音,新的研究机构不断涌现,展现了各自的研究特色,中国与非洲的学术合作持续走向深化。展望未来,李安山对中国的非洲研究充满希望,并从基础、应用、对策研究的分进与综合,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的结合,中国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结合等四个方面为中国非洲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大国竞争时代,非洲正逐渐成为中美大国博弈的一个重要竞技场。张宏明提出,虽然在常态情况下,大国与非洲关系的变化对大国在非洲关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性,但是在当前美国对华政策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大国综合国力、大国战略关系的动态变化以及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等因素对大国在非洲格局重组的进程和走势将起决定性作用。张宏明认为,判断中美在非洲的关系处于常态还是非常态,一是看中美关系是否进入全面对抗的战略博弈阶段,二是看美国是否已经将大国竞争引入非洲。张宏明据此提出,当前中美在非洲的关系正处于从常态关系向非常态关系转化的过程中,中美在非洲的大国竞争将主要表现在商业利益、价值观、地缘政治等方面,其中价值观认同的争夺或将成为中美在非洲博弈的焦点。
加强中非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意。解晓岩提出,非洲不仅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舞台,也是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片沃土,中非合作对中国发展有其战略性和长期性。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解晓岩认为,应该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切实加强中非合作,要摒弃“对非合作吃亏论”,建立互利互惠合作理念;要加强对非洲的资源投入和开发力度,将非洲打造成为中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要继续保持对非传统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中非合作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同时,要加强统筹设计,打造中非合作交流平台,加强风险防控,妥善应对来自第三方的干扰。
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刘继森立足中非关系视角,认为“双循环”理论涉及两个市场的两种资源,即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可以依托中国和非洲两个市场,中国和非洲两种资源,其中非洲市场是潜力巨大的资源供给市场、产能合作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刘继森认为,在“双循环”理论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在跨境电商、对非农业投资、对非工业“小而美”的项目投资、对非技术转移、中非旅游合作等方面存在广泛前景,但同时也面临非洲产能低、电商和物流欠发达、支付和财富转化能力有限等挑战。对此,应在对非技术转移、跨境电商平台与物流产业建设、非洲人民充分就业、中非教育合作等方面着重发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强化中国对非投资的刑事法律风险防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湘潭大学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洪永红提出,伴随中国对非投资的不断加强,中国对非投资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日渐突显,主要表现在商业贿赂、非法采矿、非法雇佣劳工、走私动植物、洗钱、偷税漏税、破坏环境等方面,对此应予以针对性防范。
外交政策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提出,中国中东外交可以划分为革命外交(1949—1978)、总体超脱(1978—2001)、建设性介入和参与(进入21世纪以来)等三个阶段。回望中国中东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中国对中东的外交政策强调对话和谈判、民生优先、“协商式”解决和“渐进式”方案,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东的外交政策具有明显不同。
本次会议为期一天,与会学者还将围绕“后疫情时代非洲的发展与挑战”“‘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关系”“非洲区域国别研究”分别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关系与法律、区域国别等三个分论坛研讨。
本次会议由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部分非洲使节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开幕式并作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