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文化跨学科交流促进美国史研究
2020-12-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闫勇 通讯员马利萍)2020年11月20—22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承办的“跨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以及福建师范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30余名世界史领域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会,共提交会议论文110余篇。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在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从历史角度看美国当前社会危机
对于当前美国社会的种族不平等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梁茂信发表了看法。他围绕美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与概念界定、制度性隔离的形态与表现、当代美国社会多重性隔离趋势、隔离下的一种体制与两个社会等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他认为,在当代,隔离将美国人分为两个社会群体,一部分人居住在郊区,另一部分人居住在中心城区,特别是“隔都”(ghetto)的居民,与美国主流社会差距较大,因为失业、贫困、无家可归、依赖社会福利,其权利被削减、打压,或者被扭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立新对“美国试验”、“美国试验”经历的考验、当前美国危机的根源以及“美国试验”能否经受当前危机的考验进行了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晓德则上溯到启蒙时期,对族群之间的观念和偏见进行了分析,他以“‘退化论’与启蒙时期欧洲人对美洲的现象”为题展开讨论,围绕选题缘由、启蒙时期欧洲人对新大陆偏见的根源、‘退化论’的系统阐述及其发展、研究中遇到的难以突破的瓶颈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勉励新一代美国史学者多掌握几门外语,为中国美国史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谢国荣教授从冷战初期美国种族问题的国际影响、美国种族关系故事的海外讲述、种族关系宣传与美国形象的塑造以及美国和民权改革共识的形成等方面,考察了种族问题与冷战初期美国的对外宣传问题。
美国的亚裔居民生活史也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研究对象。东北师范大学伍斌副教授考察了美国内战后的南部华人农业劳工问题,指出内战后美国南部华人是处于“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特殊种族”,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游天龙剖析了美国亚裔内部对种族平权运动产生态度分歧的原因,认为亚裔需要改变过于狭隘的成功模式,积极投身能够获得权力的公共事务,并培育常态化的社区、政治组织。
城市史环境史与公共卫生治理史关注度日渐提高
美国环境史与美国城市史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内容。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住房问题是城市治理的一面镜子,对此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莉考察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住房问题治理,认为该时期的治理实践终究未能有效改善美国城市住房问题,未在实质上惠及城市低收入阶层,指出其主要症结在于公共干预仅限于规范市场、规避政府供给补充与需求补贴,且拒绝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浙江师范大学孙群郎教授考察了美国郊区的低密度开发与野生动栖息地的保护问题,认为虽然联邦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及修正案,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组织也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但美国濒危物种种类数量依然不断增加,野生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依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西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晶考察了19世纪末纽约市的肺结核防治措施,他认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纽约市肺结核防治运动,标志着美国公共卫生界树立“将细菌致病理论应用于传染病防治”的公共卫生理念的开始。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韩家炳从中医传入美国、中医在美国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中医在美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方面,考察了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中医地位的变迁问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李泽源从美国保守主义对传统价值观的“重塑”、医学发现与美国社会艾滋病误解的初步来源、保守主义者对艾滋病的看法及里根政府的消极态度、艾滋病问题下相关人士的讨论与去污名化先声等四个方面,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初保守主义的复振与美国社会对艾滋病的认知。
此外,学者们还围绕美国早期史、美国外交史、国际关系史、美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美关系与文化交流、跨国网络与美国史研究等领域的主题展开讨论。本次学术研讨会规模较大,注重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不仅汇集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中坚力量,还吸引了数十位研究生参加。本次研讨会为中国美国史研究者们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不仅体现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优良的学术传统,还有助于推动中国美国史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