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日本史研究生论坛在世界史所举办

2024-01-16

  2023年8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主办,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承办的日本史研究生论坛在世界历史研究所320会议室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历史理论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学者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日本史专业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的多位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此次论坛旨在推进科教融合,同时促进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论坛采取研究生同学作主题发言、与会各位学者评议互动的方式进行,会上共有5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做了主题发言。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博士生季驰炜发言的题目是“抗战时期哈尔滨党组织活动初探”。他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等,进而对哈尔滨本地党组织1921—1945年间的沿革变化做了较清晰梳理,并着重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哈尔滨党组织所开展的各类爱国救亡运动,以及该时期哈尔滨出现的左翼文学运动与哈尔滨党组织的联系,探讨了哈尔滨党组织在抗战时期开展的各类活动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系2022级博士研究生刘宝莹发言题目是“论后藤新平的政治伦理化运动”。她着重探讨了近代日本政治中官僚的典型代表、历任“台湾总督府民政厅长官”及“满铁”首任总裁等的后藤新平在1926(大正十五)年发起的“政治伦理化运动”,探究其发起原因、核心思想以及运动的方向和过程等。在发言的最后,她结合二战后部分日本历史学家对该运动作出的以褒扬为主的评价,提出应重新审视后藤新平及其发起的“政治伦理化运动”,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吴浩云的发言题目为“20世纪90年代版《岩波讲座 日本通史》评介”。他指出该版《岩波讲座 日本通史》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日本史学思潮的变化。这一时期内,日本社会史开始兴起,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史学流派;日本文化论风靡一时,对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讨论十分兴盛且观点各异;历史学的研究视角也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研究者们试图突破传统史学框架,创造出新的研究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柯世久发言的题目是“日本国内外因素对‘桂园时代’对华政策的影响”。她首先简要介绍了近代日本“桂园时代”及其对华政策的具体内容,之后分别从日本国内藩阀政党交替执政的形势以及国际上列强关系变动的格局两方面论述了这些因素对“桂园时代”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她指出,在国内外双重因素影响下,日本“桂园时代”的对华政策呈现出复杂态势——既表现出强烈的侵略扩张意识,又表现出一定的国际协调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刘恬发言的题目是“探讨日本‘琴学’的概念界定”。她首先对中国传统乐器“琴”的形制、由来及演变作简要介绍,明确了“琴学”之“琴”的所指;进而基于检索日本古典书籍库、CiNii Research等获取的史料、研究论文,分别梳理了日本江户时代文人琴人和近代以来日本学者对“琴学”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的语境、使用者的心理动机及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概括出“琴学”这一概念在日本形成的路径。她指出,鉴于学界对日本“琴学”概念界定不清的现状,可尝试通过回溯“琴学”概念的源头——中国“琴学”的发展历程与概念界定方法来检视日本“琴学”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经纬研究员、张跃斌研究员分别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张经纬研究员在总结中提示各位研究生在写作报告和发言时应注意学术规范、遵守流程事项,并着重强调学术讨论、评议乃至学术批评对促进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张跃斌研究员在总结中重申了论坛的用意,并指出应注意当前日本史研究中出现的各种倾向,在研究中应树立作为研究者的主体意识,通过多读书、多思考,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张艳茹  供稿、孙洁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