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
2020-11-19
会议开幕式
2020年9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广西桂林召开。鉴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全国各地防控措施存在差异,此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各项会议议程顺利进行,取得圆满成功。
9月19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广西桂林桂湖酒店祥和厅现场召开,并在网上进行直播。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刘祥学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复旦大学历史系黄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健研究员,中国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张强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聊城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陈德正教授,应邀到现场参加了开幕式,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林春逸教授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参加开幕式的还有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部分师生代表共40余人。
黄洋教授致辞
刘健研究员致辞
林春逸副校长致辞
林春逸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我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期举办中国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林副校长在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和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发展状况以后,特别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近年来取得的发展以及所形成的学科特色与研究优势,并指出这次会议由广西师范大学承办,既是学术界对广西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已有成绩的肯定和信任,更是推动本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契机和动力。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安排五位学者做了主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建新研究员做《古代日本遣唐使的历史意义》的报告。他认为,日本遣唐使带去日本的中国文化,为日本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古代民族认同的进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以欣教授以《克洛伊索斯的家庭悲剧辨析》为题,探讨了希罗多德在其历史叙事中所要表达的政治、伦理和宗教观念以及对命运的深刻理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黄洋教授的报告《古代希腊和中国蛮族观念的形成与族群认同》,从比较的视角说明古代希腊和中国的“蛮族”观念十分相近,并指出中国早期“蛮夷”或者“夷狄”观念的形成及其在华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理解早期希腊“蛮族”观念与族群认同具有启发意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欧阳晓莉教授的报告《“绳环与木杖”——<汉穆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权标溯源》认为,《汉穆拉比法典》石柱上方浮雕中绳环与木杖,最初在公元前三千纪晚期是作为测量工具出现的,发展到汉穆拉比的时代,这对物品才开始与掌管司法的太阳神形象相结合,并最终在公元前1000年之后演变为王权的标志物。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陈国保教授的主题报告《流人·北军·移乡人:唐代安南的内地移民与南疆区域社会》指出,唐代内地移民的大量进入和定居落籍安南,不仅增加了南部边疆的开发力量,而且在生存适应和文化调适的过程中,内地移民与安南土著居民之间交流与交往日益密切,并在相互交融中逐渐实现由外来移民到安南本地居民的族籍身份转变,形成为唐代南疆区域社会新的族群共同体,从而为安南都护府统一于唐王朝奠定了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
本次年会的会议主题是“古代世界的环境、危机与应对”,相关的议题包括世界古代史前沿问题、中国周边国家古代历史、世界古代史教学问题研讨等。根据参会人员提交的论文情况,小组研讨分为古代罗马、古代希腊、古代西亚北非、史学史、希腊化时代、拜占庭帝国六个组,围绕着古代世界的瘟疫与社会危机、环境变迁、政治冲突、帝国与贸易、古代史学史等问题,在线上展开讨论与交流,发言精彩,点评到位,气氛热烈,收获满满。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次通过网络相聚云端的会议非常成功,也是对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大规模学术会议的有益探索,为以后举办线上学术会议积累了经验。
这次学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拓展中国世界古代史的学术研究,推动广西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与加强学术合作,必然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
会议期间,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还召开线上理事会,共同学习近期党和国家以及各级管理机构有关社团管理的相关精神和文件,学会秘书组汇报了2019年9月—2020年9月学会工作情况,报告了2019年会费和财务收支情况,也讨论了2021年学会工作计划以及其他工作事项。
参会学者合影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王本涛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