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2010年年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2-11-05

  于文杰 黄海斌 任有权

  2010年6月28日至7月1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主办、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办、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2010年年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参加本次大会的有来自国内外六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多家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是近年来该研究会与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120多篇。本次会议采用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讨论、学术评点和大会总结等形式。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大会主题报告关注国际学术前沿问题

  大会主题报告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了主题报告。他们的研究紧扣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极大的开拓了与会史学工作者的视野。

  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北京大学高毅教授在报告中认为,以暴力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大革命在“反革命”思想盛行的今天越来越来受到排斥,持“反革命”思想的观点相信社会的变革完全可以选择温和的改良而避开激进的革命。高毅教授认为这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历史学必须对革命暴力,特别是法国革命暴力的历史正当性做出新的论证。他认为法国革命暴力存在三大特征,即平民性,恐怖性和高效性,并认为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国革命的暴力实际上自始至终是一种平民性的暴力。此外,他指出法国革命是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同时存在并且缠结在一起的,极端的暴力与这种二合一的沉重压力有关,并由此论证了法国革命暴力的历史正当性。

  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我们深入研究世界历史铺平了道路。武汉大学向荣教授对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他介绍了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的著名学者布伦纳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观点,指出我们现在需要重新认识这一问题。例如,在时间上过去认为过渡只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但是现在很多人发现过渡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数个世纪。另外过渡的主体和动力都需要我们重新研究。南京大学沈汉教授对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作了探讨,他认为我们不能简单把过渡时期社会性质看成是封建主义或者资本主义。他在详细分析了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后,提出了“后封建主义”的概念,并认为这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的很好的修正。

  过去对西方历史的研究长期关注上层社会状况,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研究相对较少。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在题为《英国农民的土地权利和社会发展》的报告中,则从下层人民的视角来分析中古英国农民的土地权利问题。他认为,欧洲特定含义下的封建制度的核心是一种领主——附庸关系,在这种封建制度下,附庸拥有自己的土地权利,采邑可以继承和转移,农民的土地占有是非常安全的。武汉大学的陈勇教授也十分关注下层人民的权利,在《医疗救济中贫民的权利博弈——18、19世纪英国历史的相关考察》的报告中,他认为英国18、19世纪的医疗救济既与济贫法史密切相关,又是近年西方医疗社会史特别是患者权利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焦点集中在下层贫困患者获取医疗救助的权利。当时的英国贫民为了谋求医疗救济,维护自身健康权利,必须与施济者进行博弈,这种博弈可以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成果。

  战争与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最热点的问题之一。武汉大学的张德明教授从国际环境的角度来分析美国19世纪中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扩张。他认为1839-1858年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经济扩张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扩张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意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北京大学彭小瑜教授的报告十分重视案例的研究。他分别分析了天主教在1983年和1993年发布的两道和平通谕,即《和平的挑战》和《在和平中播种正义收成》。他认为,《和平的挑战》发布的目的是要改变教会民族主义的倾向,提倡对全人类公益的关怀,而《在和平中播种正义收成》发表在冷战刚刚结束之际,它批评了冷战思维,倡导人权,并指出在国际竞争中回避人权问题将失去道义上的优势。

  两位来自英国的著名学者也应邀作了大会主题报告。英国伦敦大学的Pat Thane教授作了题为《生活在一个老年社会:英国在过去的一百年》(Living With an Ageing Society: Britain in The Past 100 Years)的报告。她认为在过去的一百年年龄结构的变化成为英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的特征,英国已经步入了老年社会。她分析了因为年龄结构的改变所引发的英国社会的各种变化,认为这并没有带来任何明显的负面影响。利兹大学的John Chartres教授探讨了17-20世纪英国的农业化,他认为英国在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是与英国政府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自由贸易制度和相应的关税制度对英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专家关于英国史研究的报告,为国内的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这次盛会还给一批世界史研究的后起之秀提供了大会报告的学术平台。王雅红副教授的《美国公共历史学的发展及其传播》,以较为详尽的文献资料展示了国外历史学研究的学术动态;王三义教授的《少数民族与晚期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变革》,呈现出历史学研究的现实精神;李化成副教授的《黑死病病发聚落环境探析:瘟疫肆虐的医疗环境史》,反映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青年一代史学工作者的发言,在会上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大会主题报告的论文高瞻远瞩,问题意识突出,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专家们高超的演讲水平,精彩的大会发言,更是激起与会史学工作者的阵阵掌声。

  二、分会场讨论体现出对于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

  本次会议的分会场讨论气氛也异常活跃。“新世纪10年大国史及重大历史问题”、“思想史、学科体系和教学问题”以及“英国史研究”分会场参加讨论的学者都非常之多,部分学者和研究生更是主动发言,大家通过切磋学术,拓宽了学术视野,提高了研究水平。

  1. 新世纪10年大国史及重大历史问题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史研究得到与会学者极大的关注。

  纽约州立大学Thomas Cox认为,从镀金时代到帝国主义时代,美国的各个阶级或派别对于美国宪法的解读是不同的,并且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南京大学博士生江振春与任东来教授探讨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与自然法解释模式。他们认为在美国的司法审查中,联邦最高法院用自然法和自然权利学说来解释宪法是否恰当一直存有争议,文章分析了自然法解释模式兴衰与复兴的历史轨迹和形成原因。

  厦门大学盛嘉教授从美国革命谈起,进而分析如何界定一场成功的革命。他对美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革命有其一致性,他还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各国的革命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最后他论述了界定一场成功的革命需要参考的元素,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辽宁大学韩毅教授分析了近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他指出近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即资本引进、技术引进、制度创新、民族精神,并且对这些后发优势进行了简单而又深入的探讨。山东师范大学王静教授分析了“特伦特”号事件与美国的反应和对策,对于我们了解内战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一定的意义。

  最后,学者们还介绍了国内外美国史的研究状况。首都师范大学周钢教授探讨了美国牛仔研究热,他讲述了牛仔研究的由来和研究现状并简单地论述了当今关于牛仔的整体研究几个方面,使大家对美国牛仔的认识更加深入。洛阳师范学院杨成良给我们梳理了美国史学界近20年黑人奴隶制研究的状况,让我们对美国史学界关于黑人奴隶研究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利于国内的美国黑人奴隶研究的开展。临沂师范学院伏广存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美国西进运动的研究,并将其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比较研究。

  除美国史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的研究同样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郑州大学张倩红教授以《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开封犹太社团》为题作了报告。她首先简单介绍了开封犹太人的由来,以及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进而论述了耶稣会士之所以对中国开封犹太人如此感兴趣的原因。她认为开封犹太人问题不仅仅从基督教的角度上说使他们感兴趣,同时从历史学家和学者的角度上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苏州大学高芳英教授总结了欧美三大医疗保险模式的历史成因。她认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医疗保险模式分别是:英国的“政府计划型”全民保险模式、德国的“政府引导市场型”社会保险模式、美国的“高度市场化”商业保险模式。苏州科技学院卞蓉与祝曙光教授论述了加拿大日裔移民与日英加三国的关系,他们介绍了近代日本移民海外的原因,并从英属加拿大的日本移民的角度来分析当时日本与英国、加拿大的关系,读来颇有新意。

  陕西师范大学李秉忠博士作了题为《土耳其库尔德问题迷思》的报告。他指出库尔德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在保证库尔德人生存权利和维护土耳其核心国家利益之间达成妥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国家认同。他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土耳其解决这一问题几乎没有可能,但它的种种措施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跨境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并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模板。贵州师范大学许静分析了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城市发展。文章揭示出莫卧尔王朝城市发展的几种途径,并认为通过多种途径兴起的各个城市发展趋势不一,而莫卧儿王朝的兴衰也在一定程度上注定着它们的繁荣和败落。

  2. 英国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是本大会的中心之一,大会专门设置了英国史研究国际研讨会会场。国内英国史研究者齐聚一堂,以丰富的研究成果来畅谈英国史研究的心得和体会。

  中国社科院吴必康研究员探讨了英国执政党与民生的关系。他认为,近代以来,英国执政党及其民生政策和理论,从济贫法到福利国家,有长期历史实践和经验教训,其核心在于资本的利润追求与百姓的柴米油盐之间寻求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平衡。因此,英国各大政党的执政历史,也是为了维护资本的根本权益,维持民生底线的历史。

  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著作《帝国时光》(Day of Empire: How Hype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nance - and Why They Fall)中对大国兴衰的探讨出发,对英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重新解读。他提出,超大国家应该具有宽容精神,英国的衰败是源于其在本土外的非容忍度,把殖民地与母国的“待遇”分隔开,并任由在这个共同体内逐渐产生出越来越多的不宽容氛围,结果使英帝国从世界霸权国沦落为二等国家。他指出要在全球范围内脱颖而出,一个社会就必须使其自身能够调动起世界最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而无论其种族、宗教和其他的背景如何。

  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认为崛起时期的英国经济呈现出板块化的特征。16世纪始以伦敦为中心,全国呈现一体化。近代英国(主要指英格兰)在18、19世纪崛起时,其经济形成了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三大板块,而且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今天。在18、19世纪之交的英格兰,西北部工业区和东南部商贸区形成了经济发达的两极,或者发达的两大板块;而在两极之外,除了最西面和最北端的偏远边境极落后可不予计论,大部分郡是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似于中国的中部“塌陷”。

  南京大学刘金源教授对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及其运作过程进行了探讨,他从内阁制的萌芽、威廉三世时期的内阁、安妮女王时期的内阁等以时间和内阁发展为序对内阁形成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早期内阁制的基本特征。扬州大学陆伟芳教授指出舞弊主要是因为在选举中缺少对操作的监督。英国在第二和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贿选的数量却呈上升趋势。公众舆论对贿选的形成较大压力,他们递交请愿书,使得议会不得不保障民主,进行改革。她认为,英国的选举舞弊及其对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代的民主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四川师范大学周小粒副教授从法案颁布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相关争论、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全面分析了《1948年英国国籍法》。她认为为了延缓殖民地的独立进程,英国对法律和传统习俗进行重大变革,制订了一部加强英帝国和英联邦团结的法律。

  英国近代以来的强盛与它的外交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首都师范大学赵军秀教授探讨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晚期作为对外政策的决策人物的索尔兹伯里的“有限合作政策”。长期以来史学界都一般认为,索尔兹伯里的对外政策是与英国的“光辉孤立”联系在一起的,她对此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孤立”并不能概括索尔兹伯里的外交政策,用“有限合作政策”概括19世纪晚期英国与索尔兹伯里的对外政策更为恰当和准确。徐州师范大学朱正梅副教授分析了新西兰问题对英国加入欧共体谈判的影响。她认为英国将新西兰问题列为与欧共体加入谈判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英国的谈判策略和谈判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英国提出谈判的主要问题太多且相互牵制,有利于共同体一揽子解决而不利于英国讨价还价;在有争议的英国预算问题解决上,英国人因此而付出高额预算缴纳的代价。苏州科技学院王艳芬副教授论述了英国在1950-51年尼泊尔革命中的态度问题。她认为,出于维护英尼传统特殊关系以保障国家利益的需求,英国坚决支持封建独裁的旧政权以维持现状,但是迫于印度的强大压力,英国在对待尼泊尔革命问题上采取了与印度合作的态度。

  妇女家庭与社会经济史问题也受到会议的充分关注。安徽师范大学傅新球教授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英国“新女性主义”作了评析。她探讨了英国新女性主义形成的原因与过程,认为英国的新女性主义既体现出对之前妇女运动思想的传承,也是此时期大多数女性的现实生活的直接体现。南京大学闵凡祥博士就前NHS(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时代英国国民医疗照顾与救助服务供给主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在前NHS时代,英国国民获取医疗照顾与救助服务供给主题主要有四个,这四者共同构成了前NHS时代英国国民获得医疗照顾与救助服务供给的多元格局。在这种多元格局中,每一类供给主体都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段、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发挥过重要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作用。淮阴师范学院雍正江副教授分析了都铎王朝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他以下层劳动者为着眼点,分类探究了中世纪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来源与组织内救济,并分析了都铎王朝时期下层劳动者基本生活来源面临的挑战与社会保障。

  3. 思想史、学科体系和教学问题

  欧洲文艺复兴是西方思想史研究的重大学术问题。首都师范大学何平教授探讨了文艺复兴艺术对欧洲近代科学的影响。他指出,文艺复兴艺术给欧洲科学的方法论和宇宙观带来有益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特殊的艺术与科学联姻的氛围中,艺术家多身兼工程师,艺术中这些有示范意义的新观念和实践因而得以在他们当中不少人的科技活动中表现出来。

  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考察了欧洲早期文艺复兴的时限、地域、内核和路径。他在研究英国摄取域外文明历史源流的过程中,发现古典文明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区域、以不同的路径,以相类似的内核,在欧洲得以复兴。因此对于被很多人忽视的欧洲早期的文艺复兴,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试图解决文艺复兴运动如何向前看的问题,即根据古典文化复兴的历史脉络来按迹寻踪,寻找文艺复兴源头的历史由来。

  世界史学科体系与教学是第二分会场的另一个热点问题。东北师范大学董小川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科学的教学方法。他阐述了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世界近现代史专业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他们的教学特色。他认为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因材施教、课程作业规范化和真实化以及四合一的评估体系的教学方式使东北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还吸引到了三位中学历史老师的参会。特别是南京的李华和雷慧清老师还作了题为《以英国史为例谈文科班教学的现状》的发言,她们呼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历史研究者们关注中学的历史教学。

  该分会场还重视史学史和微观历史问题研究。中国社科院张丽研究员总结了近5年来中国的海洋史研究。她梳理了中国海洋史研究的历程,认为海洋问题是一个跨文法理工农医等几乎所有学科的宏大研究领域,但如果没有世界史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则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们更应该从世界史角度加强研究海洋问题。南京大学舒小昀副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史学家和史学家群体的学术工作亟需进行系统研究。他以罗荣渠先生为中心,分析知识传播中的一些外部因素,通过“知识”要素回顾罗先生的学术探索历程以理清其知识来源,梳理罗先生的史学成就和学术思想来介绍其知识生产,并在知识传播的社会网络中定格罗先生的学术史地位。南京大学王涛副教授则从小问题来探讨“大历史”。他的文章《入侵与解放语境下的美因茨共和国》主要探讨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美因茨的雅各宾派在法国革命军的支持下进行了创建共和国的尝试。他对影响“美因茨共和国”历史走向的法国因素进行简短分析和检讨,并且提出在“入侵与解放”的语境下理解“美因茨共和国”,以此获得对“美因茨共和国”历史地位的清晰认识。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2010年年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从与会人数和提交论文数量和质量来看,都是近年来最多也是最好的一次。会议期间,学者们齐聚一堂,各抒己见,求真务实。大会报告高潮迭起,分会场讨论精彩纷呈。与会者发言争先恐后,辩论激烈。大量女性史学工作者和年轻的史学新秀辈出,也使我国的世界史学队伍结构发生了合理而可喜的变化。中国世界近代史2010年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促进了国内外许多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它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世界史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