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全球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圆满举办
2024-11-18
2024年10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承办的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全球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河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数十家高校、科研单位和期刊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学者们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研究”会议主题进行研讨,并对区域国别学的理论范式、路径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和剖析。
会议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徐毅教授主持。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旷永青教授、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会长梁占军教授相继致辞,并由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任灵兰编审宣读两位前会长张宏毅教授和李世安教授给本次大会发来的贺信。旷永青向参会嘉宾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及其世界史学科建设发展情况,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梁占军会长代表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回顾了学会建立和发展历程,强调学会要秉持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中国的和平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学界亟需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要做好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张宏毅和李世安两位教授在贺信中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张宏毅教授倡议在世界史研究中,要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特征的描述为行动指引,认识理论本质,把握主要矛盾,回应时代需求,强化历史研究的责任担当。李世安教授指出学会对世界史学科“三大体系”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区域国别研究、国际海洋史研究和世界环境史研究等分支领域的发展。本次大会盛况空前,必将推动世界现代史学科进一步发展。
开幕式后,5位专家相继进行大会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着重谈对后冷战时期历史哲学的思考。首先,世界经济版图正在改写、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加快重塑世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其次,美国消化“冷战”成果的重大目标,就是不惜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再解体”;同时美国不断渲染中国是“首要威胁”,推出全面遏制中国的亚太战略,极力巩固和强化美国“一超”单极世界霸权。于沛教授认为,世界历史的进步趋势不可逆转,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弱势和边缘、受制于西方的状况已一去不返,世界正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历史大变局中明显加速,这是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是不可遏制的世界历史发展大势。
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探讨了世界史研究与现实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他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世界史研究与国际政治研究的关联性;其次指出世界史研究与国际现实互动是二者相互需要;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了世界史研究如何结合国际政治现实。他指出,世界史研究者要增加现实关怀,充分利用网络,搜索阅读重要国际媒体发布的国际政治信息及评论,要有计划地阅读一些经典的国际政治理论著作,夯实理论功底。
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探讨了在百年变局的时代境遇下如何搞好世界现代史研究。他通过梳理19世纪末以来大国的兴衰起伏,对当今世界格局形成了三点认识:第一,“新西方”正在形成;第二,“全球南方”正在浮现;第三,世界历史正发生结构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刘德斌教授重点探讨了中美两国间的大国博弈。他认为,中美博弈是大国之争、制度之争、西方与非西方之争。
西北大学韩志斌教授介绍了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三位一体”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介绍了该校以“文明交往论”为依托的世界史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其中,“一体”是指彭树智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文明交往论”,该理论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三大理论体系之一,“三位”是指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世界史研究生的培养,建构起“前沿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层层递进与互融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他指出,国内11所高校的世界史或区域国别研究团队直接借鉴了该培养模式,影响1700余名世界史研究生,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广西师范大学陈国保教授以回顾梳理国内外学者围绕越南史研究在区域选择上的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在国别史研究中,如何处理好国别、区域、全球三个研究维度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在总结过往越南史研究区域维度选择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如果忽视对自身研究问题的考量,简单套用“东南亚”一类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形成的区域划分成例,显然会降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和说服力。而基于研究对象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针对其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务实地选择国际、国内的不同区域、乃至全球等多层次的区域载体作为研究和书写对象,则可以产生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学术成果。因此在国别研究中,基于所研究问题的逻辑边界,观照不同地域的时空联系,在国别、区域、全球的多重研究视角中把握国家历史发展脉络,或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术路径。
开幕式图片
本次会议设有三个分会场,聚焦不同的主题展开讨论。
分会场一的主题为“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下设三个讨论组。
第一组由中国政法大学贾文华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张志云从美国1948年和1952年两次总统选举和民主党内新英格兰和南方派系切入,论述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如何联手迫使杜鲁门政府改变对华政策。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时伟通关注美国东南亚遏制战略的缘起,认为东南亚资源对日本经济恢复的重要性是引起乔治•凯南关注东南亚的重要原因,而东南亚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与苏联的博弈是遏制战略缘起的另一背景。广西民族大学李方恩讨论了二战后,中国修订《公司法》以加强对在华外国公司的管制,但此举引起美英两国的干涉,最终导致《公司法》修订的失败。苏州科技大学彭永福讨论了美国“印度洋战略”的起源问题,指出美国的“印度洋战略”是英美两国不断协调和博弈的产物。海南师范大学马德义讨论1931年美国“东方联合矿业公司”与日朝当局之间长达8年的交涉案。福建师范大学姜帆以1957-1959年埃塞俄比亚饥荒为切入口,探讨埃塞俄比亚塞拉西一世与美国援助间的博弈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李东航探讨了拉丁美洲核不扩散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刘壮志讨论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对美国土耳其政策的影响。
第二组由厦门大学范宏伟教授主持。赣南师范大学康智超讨论二战爆发前后英法协同外交问题。黑龙江大学潘晓伟探讨朝鲜战争后朝鲜的重建问题。百色干部学院孟凡明着眼于《东方杂志》,探讨民国时期国人改造日本的思想意识。赣南师范大学魏炜通过全面梳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国际版面,剖析中国共产党对二战前国际局势的认知。广西大学黄成湘、杨彭蓉讨论了抗战时期日本编印的《云南省兵要地志概说》,指出该书是日本侵华的铁证。广西师范大学冯强探讨二战期间日本山下奉文漏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窦云婷讨论了1957-1961年美国在法国的核储备计划与美法关系。河南师范大学王若茜讨论二战后英美在希腊的权力交接问题。
第三组由黑龙江大学李朋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于留振探讨新资本主义与全球史问题。长春师范大学毕元辉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一战后期美国商人卡尔•克劳在中国塑造威尔逊和威尔逊主义的积极作用。广西师范大学范丽萍和田祥梅讨论21世纪后冷战国际史的“文化转向”问题。赣南师范大学宋海群从抵抗运动视角研究二战前后捷克斯洛伐克对德意志民族的驱逐问题。天津师范大学耿志探讨了“曼哈顿工程”中加拿大扮演的角色。华南农业大学王跻崭讨论20世纪美属热带殖民地的基建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信美利利用档案资料,考察20世纪初意大利在日本、中国扩大影响的政策。中国政法大学贾文华教授从个案入手关注清单类制裁的起源。湖南师范大学罗衡林教授对民国初期中德两国的互相认知进行考察。太原师范学院王卿卿关注加拿大史,指出美国流亡效忠派在新斯科舍地区圣约翰河附近定居是1874年新布伦瑞克省建立的重要因素。
分会场一讨论
分会场二的主题为“区域国别研究”,下设三个讨论组。
第一组由广西师范大学杨永平教授主持。广西大学段涛梳理了中华留日社会科学研究会在1926-1929年间的革命活动。广西大学郭琳慧探讨了近代华南沿海城市的日侨初等教育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赵文器考察了19世纪加拿大知识分子对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许昌学院许国林分析了罗斯福民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兰州大学王延庆讨论了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全球主义者与地区主义者在冷战大背景之下的争论过程。中南大学胡腾蛟对美国国家形象建设战略展开了溯源研究。赣南师范大学周余祥从妇女史视角关注了二战前后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形态变化问题。广西师范大学林漫通过聚焦于四类美国女性史家,阐述了美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史学的的四种类型。
第二组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任灵兰编审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周真真从大学殖民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英国睦邻机构在公民塑造中的角色,指出其是英国实施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四川师范大学周小粒、张银巧探讨了英国《1971年移民法》实施效果有限的原因。天津师范大学刘以琳讨论了1797年英国金融危机中的现金止付政策与社会反响。四川师范大学孙帅中阐述了19世纪英国技工学院运动对成人教育的贡献。山东艺术学院韩锡玲考察了罗素在1958-1965年间参加英国和平运动的过程。山西师范大学谢立忱在学术史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中东国家地方分权的动因、类型与特征。山西师范大学王霏讨论了摩洛哥城市拉巴特在法国殖民者利奥泰治理时期的规划与建设。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韩小婷从个案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沙特王国的慈善事业。
第三组由广西师范大学王本涛副教授主持。广西师范大学黄兴球讨论了当代中越跨境合作的世界意义。广西师范大学钟珂认为,加强对越南档案文献的发掘与利用,能有效拓展与提升中越关系研究的史料范围与学术视野。广西师范大学陆斌系统考察了二战后法越冲突下越南华侨的生存境遇。广西师范大学戴家毅探讨了桂林越南学校与“桂林育才精神”的形成及其影响。云南民族大学韦健锋讨论了老挝在奠边府战役中的地位与作用。赣南师范大学朱大伟分析了新加坡小说《昭南岛的故事》对二战记忆的书写。广西师范大学杨永平论述了1950年代印度共产党争取执政权的斗争及影响。四川大学姚勇从宗教旅游开发的角度,讨论了印度领土政治诉求的新策略。
分会场二讨论
分会场三的主题为“海洋史、环境史、医疗史及历史书写”,下设二个讨论组。
第一组由河南师范大学王若茜主持。李书剑讨论了1930年第一次伦敦海军会议上,英美两国不同的外交表现及其起源和影响。陈剑围绕英国学者劳顿与美国学者马汉之间的通信交往,考察一战前英美海军思想界的跨洋互动。杨成良通过研究当代美国的公众平等亲海权争端及其解决方式,揭示了美国私人财产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张力问题。刘职贤分析了18、19世纪马萨诸塞州小镇塞勒姆受到战争、政策影响的前后崛起与衰落过程。郑茈雯以约翰·列侬谋杀案为参照,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安倍晋三遇刺案件。王本涛从海洋史视角探讨了英国在东南亚的帝国建构及其影响。赵欣从北太平洋渔业商业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其与海洋文化生态圈的形成与维系的密切联系。姚念达借助美国外交档案、白宫档案等资料,考察了美国在环境议题草创时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外交活动。滕海键以环境史视角研究冷战史,认为未来的冷战史研究需要在关注冷战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注重考察其多重面相,特别是因环境问题衍生的社会政治关系。
第二组由兰州大学王延庆教授主持。徐友珍主要从现代中外关系研究视角探讨了全球视野与多边博弈等问题。安永娜主要从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精神卫生法律实践出发理解和认识精神卫生法律。吕卉以俄罗斯档案史料与中俄两国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阐述了20世纪50-70年代针灸疗法在苏联的传播过程。高志平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点,研究不结盟运动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吕富渊对西方学界有关英国20世纪前期医疗卫生体制的研究进行述评。黄家城以“记忆之场”为参照物,以此分析法国的政治变迁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金永丽主要探讨了印度近现代历史书写领域的“双重使命”。车效梅着重研究了全球南方国家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袁跃华探讨了英国高等学校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及其挑战。
分会场三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车效梅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徐友珍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徐友珍指出,本次大会主旨报告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紧扣学术重大问题,有深切的现实关怀。分组发言,选题新颖,视野开阔,论述严谨。我国的世界现代史研究面临新形势、新发展、新变局,研究者的学术洞察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要反映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应对现实问题。
会议最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徐毅教授致闭幕辞。他指出,本次大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现代史的各个时期、不同的研究领域,以及区域国别学的理论范式、路径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剖析。通过交流与研讨,不仅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思维,增进了彼此间的学术情谊,也展现了世界现代史和区域国别研究的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这无疑有利于推动国内世界现代史、区域国别学的深入研究。
闭幕式图片
(本文作者田祥梅、吴剑文、韦勇,广西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