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刘欣如教授谈历史研究的自然科学方法

2017-07-18

  2017年7月11日,应世界历史研究所跨学科研究室邀请,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刘欣如做了题为“历史研究的自然科学方法谈”的学术讲座。来自跨学科研究室、古代史研究室、亚非拉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大学的20余位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刘欣如教授主要围绕当前国内外比较重视的三个史学问题,介绍了学者们在相应研究中使用的自然科学方法。在具体阐述中,采用了2010-2017年间国内外学者们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资料详实且信息量大,让与会学者充分了解到了相关研究的学术前沿。

  首先,刘教授介绍了早期人类的新发现及其分布情况。她指出,经过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DNA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国学者在世界各地发现多支古人类。其中非洲大陆各地的新发现,特别是在摩洛哥发掘到接近早期智人的古人类,为质疑“人类东非起源说”增添了新的有力证据。在介绍新发现的同时,她指出国外学者鉴于古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将DNA提取范围从人类遗骨拓展到人类遗存地区的动植物,不仅取得了许多新成果,还推动了古DNA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她强调,历史学家应关注古人类DNA的交错问题。

  其次,早期人类迁徙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刘教授指出,在这一研究领域,纳粹德国鼓吹雅利安人种的纯粹与优秀最具代表性。事实上,根据基因技术、同位素分析古人类食物构成、印欧语系的语源学分析,证明世界上并不存在纯种人。对于欧洲学者关于雅利安人经中国新疆进入欧洲的论断,刘欣如教授提出四点反驳:第一,雅利安人只是进入欧洲的一小部分人群;第二,吐火罗语不是日耳曼语;第三,“小河公主”虽具有白种人特征,但个子很矮;第四,小河墓地发掘实物证实当地物质文明并不发达。

  最后,自然环境、气候变迁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刘欣如教授高度评价了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大胆尝试。她例举了中国学者吴庆龙于2016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论文——《公元前1920年的溃决洪水支持中国传说中大洪水和夏王朝的存在》,证明国外学界对于中国夏朝研究的重视与肯定。此外她还推测,亚特兰蒂斯和哈拉巴文化的灭亡大概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有关。

  讲座结束后,与会人员与刘欣如教授就人类起源、晚期智人如何胜出、美索不达米亚与海湾地区的粮食贸易、印度为何盛产宗教、中美跨学科教育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刘欣如教授坦言,目前自然科学对历史学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历史学对自然科学的关注,我国史学界应进一步加强学习、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跨学科研究室 国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