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新世纪以来中拉关系研究的主要议题与学术争辩
2018-09-17
2018年9月7日,应世界历史研究所拉美史特殊学科的邀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王翠文副教授在世历所作题为“新世纪以来中拉关系研究的主要议程与学术争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科负责人王文仙研究员主持。世历所亚非拉美史研究室、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图资室等处室的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在报告中,以梳理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有关中拉关系(史)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王老师结合自身科研体会,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从经济依存性、政治战略合作和文化观念认知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既有成果的研究议题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让人耳目一新。
王老师首先回顾了2000年以来中拉关系的三个跨越性发展阶段。2004年和2008年胡锦涛主席两次出访拉美,中拉关系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由贸易主导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中国颁布第一份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政策文件,从战略高度确定了中国对拉美地区外交关系的总体规划。中拉经贸关系形成了贸易、投资和金融三大引擎共同发力的完整格局,中拉关系实现了第二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习近平主席六年四次访问拉美地区,以高层互动的政治力量推动中拉关系完成了第三个阶段的重大转型。目前,中拉的整体合作进程从经济主导向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升级。
随着中拉关系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国内学界出现了“拉美研究热”和“中拉关系研究热”,学者们在中国对拉美国家外交的驱动力量、外交目标以及中拉关系的主要挑战与对策等问题上见仁见智,形成了中拉关系研究视角有别、但整体认识较为一致的总体特点。王老师认为,学者就有关中拉经济依存性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视角下对经济相互依存推动合作持积极乐观的看法;现实主义理论视角下强调经济相互依存带来的贸易冲突和纷争;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寻求经济相互依存与依附之间的折衷与突破。随着近些年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国际合作重点从经济议题向战略合作转向,在中国构建全球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体系中,拉美地区国家占到近四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拉政治关系以及其中的“美国因素”,并强调三边关系的不对称性。王老师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对拉美国家产生吸引力,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构建软实力的来源;中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超前,文化滞后,造成拉美地区对中国的消极认知。在文化观念认知方面,围绕如何增信释疑,学者们提出加强文化交流、提高政治能力和战略能力、实施明智的外交政策和寻求集体共识等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了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理念,使中拉政治互信找到了历史与未来共识的交汇点。
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分别就国内中拉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理论创新、中美在拉美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别、特朗普政府的拉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拉美史学科杜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