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泷井一博教授:在“失去的20年”之后思考明治维新

2018-09-20

  2018年7月26日,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泷井一博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在‘失去的20年’之后思考明治维新”。本次活动由世历所亚洲史学科及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所内外的若干位科研人员参会。

  泷井一博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日本国家制度史、比较法学史,著有《文明史中的明治宪法——日本的国家形态和西洋体验》(『文明史のなかの明治憲法——この国のかたちと西洋体験』、講談社選書メチエ、2003年)、《伊藤博文——知性政治家》(『伊藤博文——知の政治家』、中公新書、2010年)等多部专著。

  泷井教授首先介绍了日本国内纪念明治维新150周年的相关活动及氛围。安倍晋三内阁虽然设立了“明治150年”关联施策推进室,但并无实质性举措。泷井教授将其与明治维新100周年之际佐藤荣作内阁举办的大规模纪念活动进行对比,指出安倍内阁在推进纪念活动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在日本民间也没有随之燃起过高的纪念热情。在学术研究领域,虽然在海外有若干研究机构举办了研讨会及设立相关网站,但日本学界围绕明治维新的讨论则相对低迷。不仅如此,非学者出身的原田伊织等否定明治维新积极意义的作品却大为畅销。泷井教授认为,现代日本社会深陷自信丧失和疲惫之中是导致上述状况产生的重要原因。

  此外,对明治发展模式的反思也让日本社会对明治维新的认识更加多元化。泷井在报告中回顾了田中角荣内阁和大平正芳内阁对明治以来追赶型发展模式的反思。出身于日本偏僻村庄的两位首相对明治以来的日本近代化发展抱持冷静的批判态度。田中角荣的《日本列岛改造论》及大平内阁组织的大平研究会所提出的“文化国家”和“田园都市构想”等,都是试图通过具体施策扭转明治以来的大城市化进程及地方社会的衰落局面,虽然他们的政策收效不大或未及充分展开,但在思考今后日本发展方向时他们的构想有一定借鉴意义。

  接着泷井教授以美国哈佛大学的日本研究学者傅高义写作的《日本第一》为例,分析了日本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地位的变化。该书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作者认为高度的社会同质性、国民的单一性是日本社会得以强大的重要因素。但这一点在二十年后则被认为是日本文明的弱点。在通过文明进行的全球化进程中,自身欠缺复杂性、相对孤立的日本文明,如何构筑同其他文明圈间的积极关系,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泷井教授最后总结了在“失去的20年”之后探讨明治维新150周年的国内意义及国际意义。他认同大平正芳报告书中所说的,进入明治以后,在国民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被舍弃,文化的同质化被推进,认为现代日本的课题是重建文化的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反思明治发展模式,对明治初期政治核心人物的思想进行再探讨,考察他们制度设计的真意及实际执行情况等有重要的国内意义。另一方面,日本近代对于如何运用宪法、通过宪法进行国家管理拥有宝贵的经验教训,如果能对这种历史进行再考察并将其理论化,或许能在对外援助的宪法援助领域作出贡献,这可以说是探讨明治维新150周年的国际意义所在。

  报告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龚颖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与会各位研究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和交流。

(张艳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