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联邦大学达秋生教授访问世界历史研究所
2019-06-13
2019年5月,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教授弗·格·达秋生(Владимир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Дацышен)应邀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值此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达秋生教授围绕中苏关系、俄罗斯汉学等问题做了三次学术讲座。
5月5日下午,达秋生教授主要谈了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问题。他谈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西伯利亚人民的热烈欢迎给他留下了良好印象。达秋生教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中国东北地区等地方视角,通过大量档案、照片、报纸等资料,详细论述了50年代中国工人、留学生在苏联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他认为,在中俄关系研究中,细微层面的问题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应该多加关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关于中俄关系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中央层面,近十多年来对地方关系和民间交往层面的关注有所加强。
5月6日上午,达秋生教授重点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问题,包括中苏两国的对外政策、外交谈判、关系演进等。他指出,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地区间关系的恢复需要时间适应。达秋生教授结合亲身见闻,讲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两国边境地区的市级和州、省(自治区、共和国)级政府、军队、企业、友好协会和行业协会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与苏联中央政府之间在中苏关系正常化问题上展开的互动。此外,达秋生教授还结合冷战后期的苏联形势和国际形势,分析苏联在处理东西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阐述了对苏联解体原因的个人看法。
5月21日下午,达秋生教授详细梳理了俄罗斯学者编写俄汉辞典及汉学研究的历史,强调对外关系史研究中语言翻译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俄汉翻译时需格外注意不同地区发音上的区别,以避免研究成果中出现翻译错误。他通过许多具体实例,讲述了一些学术著述中不正确、不恰当的词句翻译,并与大家分享了正确翻译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作为俄罗斯知名汉学家,达秋生教授现已出版二十余部关于中国问题的著作。他所在的西伯利亚联邦大学位于西伯利亚的重要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此次来访,他介绍了自己近年来在汉学研究、历史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并展示了采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各档案馆的政府档案、新闻报道、企业和学校的行政文件等大量珍贵一手资料的图片,讲述了对一些当事人进行采访的经历,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达秋生教授系列讲座由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主持,鲍宏铮担任现场翻译。世历所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跨学科研究室、西欧北美史研究室的部分学者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历史系的一些学生参加了学术活动。德国汉堡大学东北欧德意志人历史文化研究所(Nord-Ost Institute an der Universitaet Hamburg)副所长维克多·德宁豪斯(Victor Dönninghaus)教授也一同参加了5月21日的讲座活动。
(俄东室鲍宏铮、世界历史系王晓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