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俞金尧:资本扩张与欧洲近代黑夜史

2021-01-25

(来源: “美国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20201128日下午,应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俞金尧教授给东北师范大学的师生带来了题为资本扩张与欧洲近代黑夜史的讲座。讲座由梁茂信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多名教师及研究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一、欧洲黑夜变迁史     

  黑夜对于人们来说意义为何?俞教授引用了古希腊诗人荷马和《圣经》中的语言来描述了黑夜在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在西方的历史文化中,黑夜一直呈现为负面的形象,西方神话基本将所有的都与黑夜联系起来,黑夜一直被塑造成与光明美好二元对立的形象。在中世纪,黑夜就是魔鬼、阴谋的同义语。     

  俞教授指出,黑夜与白天一样,本来都是自然现象,无所谓善或恶,人们之所以赋予黑夜以恶的性质,主要是因为人的恶劣本性往往在看不见的黑暗中展开,夜色为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提供了天然的遮蔽,因此背上了恶的名声,这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情感投射,人们抱怨长夜漫漫,只不过反映了现实中的人们对黑夜的无奈。对黑夜的消极态度,根源在于现实世界里的黑夜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中世纪时期,人们采取宵禁、停止劳作、巡夜和公共照明等多种方式来防范黑夜。但是,随着近代的到来,欧洲人发现了黑夜的美好和价值,夜生活的兴起和流行表明,欧洲人对黑夜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黑夜的历史即将进入新时代。     

  1617世纪开始,欧洲城市开始出现了夜生活。夜生活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它既包含快乐、开心、休闲、社交、放松心情等正面活动,也包含陶醉、诱惑、欲望、沉迷、光怪陆离等负面现象。夜生活首先出现在上层社会,并逐渐向其他阶层拓展。到了18世纪,夜生活开始成为时尚,一些曾属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伦敦的考文特地区、巴黎的皇家宫殿等都是这一时期夜生活的中心。而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开始势不可挡。俱乐部、赌场、酒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英国,人们热衷于去剧院和音乐厅消遣,而在法国,拱廊成为主要的夜生活场所。第二帝国鼎盛时期,巴黎主要大街上的店铺在晚上10 点以前不会打烊。 

  随着原初工业化的发展,夜工和夜班制也开始出现。一些行业和工场的劳动时间向夜间延伸。决定性的变革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在那些采用了机器生产的行业,夜幕降临后仍要劳作。夜班、轮班工作、三班制,夜以继日的进行生产逐渐的走向制度化。  

  二、变迁的解释     

  在阐述了黑夜的变迁之后,俞教授特别强调了对黑夜变迁阐释的重要性。对黑夜的研究明显体现了一种新文化史的路径。对黑夜的讨论,集中在情感、观念、思想、黑暗、危险、秩序、治安、社交等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问题之上。例如,把当作一种隐喻,代表他者,与黑暗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将很多社会文化方面的否定性存在和现象包含在其中。历史学家也借鉴社会学研究,用黑夜的殖民化the colonization of the night)说法,把欧洲各地的城市和地方当局逐渐在黑夜中建立秩序,控制混乱、罪孽、危险以及制服黑暗的过程,类比为欧洲人近代对世界各地的殖民过程。照明技术的发展对于欧洲黑夜变迁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这成为一种重要的解释。     

  而俞教授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欧洲黑夜的变迁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他认为,欧洲黑夜的转变史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基本上同步,这不是一种巧合。确切地说,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夜晚作为一种资源利用起来。     

  其一,俞教授认为,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夜生活” 是伴随着近代城市化而兴起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以酒馆、咖啡馆、音乐厅、剧院、俱乐部等为载体和平台,给人们提供欢乐和放松的环境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娱乐和消遣活动职业化、专门化和商业化,使闲暇活动向着一种业态的方向发展,这是新生事物。近代城市的夜生活从社会学角度看,具有社交性质;而从经营和消费角度看,那就是夜间经济,它是都市生活中最具时尚和最有魅力的前沿生活方式,也是资本活动的场所和表现。     

  其二,现代照明技术应用和普及也依靠资本驱动。照明工具并非仅仅是照亮黑夜的灯具,它也是一个产品,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领域,是一个有利可图、有利于资本积累的新方向。俞教授举了法国人阿尔甘、英国人温梭等对灯具的改造和投资的例子生动地说明,正是在资本的推动下,照明行业,煤气工业以及后来的电力工业逐步发展起来。     

  其三,夜间劳动的兴起,把黑夜当作一种资源利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曾经说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自然日的界限以外,延长到夜间,只是一种缓和的办法,只能大致满足一下吸血鬼吮吸劳动鲜血的欲望。因此,在一昼夜24 小时内都占有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但是日夜不停地榨取同一劳动力,从身体上说是不可能的,为克服身体上的障碍,就要求劳动力换班工作。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个内在要求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充分表达,由于生产的需要,资本大量沉淀于机械设备中,资本家希望投资能尽快得到回报,这需要机器尽可能长时间地运转。夜班生产使资本找到了一个合法利用夜晚时间的方式,通过三班或多班工作制,夜以继日地工作得以制度化。     

  

    

  讲座最后,梁茂信教授代表东北师范大学的师生对俞金尧教授表示了感谢,并赠予俞金尧教授则民讲堂纪念证书。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担任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审专家等。研究方向为近现代西欧经济社会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出版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