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欧美近现代史优势学科举办“当下如何做全球史”学术讲座

2021-12-15

 

  2021年1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美近现代史优势学科举办第9期高端学术讲座,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武寅研究员围绕“当下如何做全球史”做主题演讲。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美近现代史优势学科负责人俞金尧研究员主持,来自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中国社科大的学生共四十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刘新成教授从三个方面对如何开展全球史研究提出了简要而深刻的见解。

  首先,世界史学者需要现实关怀。刘新成教授分析了中国世界史研究中曾经存在的两个现象。一是矫枉过正。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影射史学对史学工作者产生严重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对这种史观进行了反思和纠正。但为了避免影射史学之嫌,史学研究与现实日益疏离,形成了矫枉过正的风气。二是追洋。近年来,我国世界史学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学者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本土成长起来的学者外语也很好,他们追踪国外学术前沿、关心国外社会现实,却忽视了本土的现实状况。事实上,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历史作品都面对、直击自身现实,当今的世界史学者应该具有现实关怀、树立问题意识。

  其次,现实需要世界史学者。刘新成教授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二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三是社会公众的需要;四是树立民族自信的需要;五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

  最后,世界史学者应该怎么做?刘新成教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想法。一是撰写一部新通史,研究视角包括三个维度:发展、分合、起伏,反映中国对世界秩序、战争与和平、生态环境、科技伦理等人类现实问题的基本看法;二是开展比较研究,通过运用全球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认识现代化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三是进行互动研究,需要有情怀的青年学者从事田野调查,以阿拉伯世界等作为学术创新的突破口;四是重视专题研究,例如跨区域连接的不同形态;五是讲述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六是运用历史理念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武寅研究员从全球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角度展开了论述。

  关于全球史的必要性。武寅指出,历史是时代的一种记述,应当追随时代的脚步。当前国外有关全球史的成果很多,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态度和成果,这是时代对历史学家提出的需求和挑战。中国的全球史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出版的38卷本《世界历史》,既填补了学界空白,也进行了体例创新,以“专题与编年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的编纂方法对传统史学做了突破。但全球史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当今时代应该得到发展和丰富。

  关于全球史的可行性。武寅认为,目前学界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在学科建设、国别研究、学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编纂新的世界通史已经具备基础条件。

  关于全球史的创新性。武寅提议应该先撰写一部单卷本全球史,在视角、结构、主线、话语上突出新意,兼具简明性、可读性和科学性,回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发挥历史学经世致用的功能。

  武寅研究员强调,当今青年学者应该有情怀、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事业心,回答时代的关怀、人民的关切,把全球史推向新的层次。

  主题讲演结束后,与会学者围绕全球史的书写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于沛研究员表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当代复杂现实的思考之上,在新时代和新世纪来临之际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青年学者应该以世界历史上的中国为主线书写全球史,对当代世界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出回答,例如中央集权与专制独裁、官僚政治的关系,克服西方历史学者的认知偏见。孟庆龙研究员梳理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与全球史的渊源,指出书写具有现实意义的全球史意义重大。张炜副研究员表达了自己对武寅主编的《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的认同,指出该著的写作精髓在于把握时代特征。他同时指出,青年学者应该在新时代重新梳理核心概念,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视野、关注现实,把全球史脉络体系背后的机制更好地揭示出来。

  刘新成教授和武寅研究员还与青年学者和学生就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对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同时表示作为青年学者应该接受时代的任务和挑战,努力学习、补齐短板,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当今,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青年学者应该开阔视野,打通世界史、中国史、考古学,补齐自身在思想理论、方法和知识上的短板,承担职责、提高素养、培育史学情怀,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最后,俞金尧研究员总结道,历史研究应该适应时代需求,期待世界史学者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共同筹划全球史的未来。

 

  (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 张慧 供稿、 综合处 陈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