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所邀请考古研究所高伟博士作学术报告

2023-04-03

  2023年3月23日上午,应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伟博士做了题为《墙之外,心以内——卡尔纳克北部地区的百年考古发现》的学术报告。 

            

  高伟博士首先对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该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旅游与文物部共同主持的考古项目,是埃及文物部国际联合项目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启动,前期准备历时2年,是我国历史上首个赴埃及考古发掘项目。孟图神庙遗址位于埃及南部名城卢克索,考古工作区内目前可见的地表建筑遗迹包括孟图神庙、玛阿特神庙、哈普拉神庙、“高台建筑”、圣湖、6座小神殿、托勒密时期的砂岩大门、图特摩斯一世神库、北码头、“图特摩斯一世大门”、圣女相关建筑遗迹以及图特神庙大门。孟图神庙遗址区在历史上有过不同名称:19世纪被称为“北部废墟”(Ruines au Nord du Palais);20世纪上半叶用“孟图神庙”(Tempel des Montu)代指;1950年起开始使用卡尔纳克北(Karnak-Nord)一词,并沿用至今。 

  

  高伟博士接着对卡尔纳克北部地区逾两百年的考古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总体而言,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卡尔纳克北部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00-1860年)由拿破仑远征军的科学调查开启,至马里耶特(A.Mariette, 1821-1881)清理出6座奥西里斯小神殿的轮廓为止。在这一阶段,码头、神道和北大门露于地表之上,3座主庙完全或部分被揭露,围墙轮廓基本确定,孟图神庙区内的遗迹平面图逐渐完成。然而这一阶段所进行的并非纯粹的考古发掘工作,缺少文字记录或者记录潦草,记录以平面地形图为主且断代模糊。在第二阶段(1860-1939年)新旧世纪交替的80年间,遗址处于“荒废期”,相关资料罕见,无大规模发掘工作,为数不多的考古工作分布零散且持续时间短。在这一阶段,由于考古工作中引入摄影与航拍术,照片资料增多;遗址受到的保护少,尤其在19世纪末期,孟图神庙围墙内的破坏尤其严重;很多第一阶段揭露出的遗迹再次被土砾掩盖。第三阶段(1940年至今),在法国东方考古研究院(IFAO)接手遗址之后,先后两代考古学家按照现代考古学标准开展了大规模系统性的发掘工作,保留了大量珍贵资料。其中:瓦里耶(A.Varille)将遗址恢复并发现了圣湖;罗比雄(Cl.Robichon)对孟图神庙前厅的发掘为神庙建筑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证明了遗址在第25王朝出现复兴;雅凯(J.Jacquet)发现了全新建筑——图特摩斯一世神库,并通过考古材料复原其演变过程。2018年,中埃联合考古项目启动,继续填补发掘空白区,将遗址整体的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高伟博士最后总结到:卡尔纳克北部地区的考古工作历史悠久,遗址持续被记录、被研究的历史超过200年;地区考古成果丰富,已知各时期建筑近30处,每座建筑几乎都有自己可追溯的演变历史;文物保护工作比较及时,自20世纪初期开始,文保工作持续至今。但是卡尔纳克北部地区的考古与研究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材料收集难度大,相关笔记、信件、卡片、照片散落各处;20世纪初遭到过严重的盗掘破坏,很多有启发性的遗迹已不明显;受时代局限,学者主要关注新王国时期,忽略了之后的发展;现有研究多为单体建筑,缺乏整体研究;缺少探讨北部地区与卡尔纳克地区其他神庙关联的研究等。虽然过去的研究中存在很多缺憾,但是这些缺憾也正为未来的考古与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此次报告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2023年新锐学者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报告会由温静博士主持,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 赵可馨 供稿, 李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