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高毅教授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2023-12-21
![](https://hx.ah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1c/b6/67e4936e41298bbf292cb0d14b1e/7a9d7961-4ee9-4e44-902b-6df2d8619e8e.png)
11月5号上午9:00-11:30,安徽大学历史学院与安徽大学欧盟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安徽大学95周年校庆讲座”在我校龙河校区逸夫图书馆第二报告厅顺利举办。此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毅教授主讲,题为“关于‘特朗普现象’的一种历史解说”,由历史学院尹建龙教授主持。我院多位教师出席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讲座伊始,高毅教授开宗明义,解释了“现象”一词作为一个概念,实指值得研究的人物及其经历,就此由“拿破仑现象”引出了“波拿巴主义”这一贯穿讲座始终的中心议题。至19世纪中期,拿破仑时代的烙印对西方世界尤其是“欧陆板块”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式的政治文化成为潮流。虽然这一时期的“盎撒(盎格鲁萨克逊)板块”仍对“波拿巴主义”免疫,但其板块内最核心的美国,终是未能逃脱“拿破仑的幽灵”。
在简要而深刻的概念引入后,高教授以国外媒体流传的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的各类讽刺恶搞漫画为切入点,生动有趣地向大家展示了西方话语世界中拿破仑形象的使用,包括法国民众也将马克龙的形象比附于拿破仑,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群体性的政治期待。针对此景,高教授总结道:美国和法国都出现拿破仑的幽灵,暗示着西方的风向可能要变。整个西方都出现了一种法兰西式的政治期望。
接下来,为了更深入的分析“拿破仑现象”的政治符号意义,高教授在分析完Cheryl Welch的文章《特朗普与拿破仑三世有何共性》后,简要概括了拿破仑一世(大拿破仑)、拿破仑三世(小拿破仑,拿破仑一世的侄子,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的主要业绩,并主要强调二者的历史贡献——即创造了一套“波拿巴主义”的政治文化。该主义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在承认人民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自由、政治专制;二是特别关注民生,带有显著的社会主义色彩。
基于上述讲演,高教授提出了“特朗普是否是‘波拿巴主义者’”的疑问,并作出解释。首先,欧陆板块对于社会主义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其基督教原始教义中所包含的平等色彩,以及法国大革命所宣扬的人民主权经由拿破仑战争而传遍欧陆。相较之,盎撒板块体现出个人主义至上的民族性格。特朗普仅在客观上有一种“社会主义倾向”,这主要集中在他“重振工业化”的主张上,但这是“工业化”运动的固有特征。高教授据此总结:1848年法国的政治局面已在今天的美国重现。继而阐释了美国当前的困局——即金融资本严重排斥工业资本,造成中低端制造业的大量流失。特朗普虽然站在工业资本一方,其行为客观上具备“社会主义”倾向,意图拯救“美国民主”,但随着“工业化”被掏空,当今美国的“民主政治”濒于崩盘。
高教授随后介绍了美国学者撰写的《民主制度是怎样死的》一书和《衰落的美利坚》一文,这两部影响较大的论著都深入地讨论了美国的“政治极化”现象,但是都把症结归于特朗普主义。接着,高教授谈到这两个文本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美国民主危机的真正根源是“新自由主义”——允许资本全球流动,使得经济金融化和产业空心化愈演愈烈,终成当前乱象的根源。最后,高教授指出,西方国家要在内部寻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动态平衡,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也许这需要拿破仑式的政治家。
尹建龙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特别提到了波拿巴主义的内涵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动态平衡问题。在最后的自由提问环节,几位同学所提问题,得到了高毅教授的详细回答和精辟的解析。在场师生都深受启发,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