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东亚历史进程的再探讨”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4-10-17
2024年9月26日,由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主办的“战争和东亚历史进程的再探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观通楼320会议室召开。
开幕式由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艳茹研究员主持。中心秘书长陈伟副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战争是东亚历史一大变量,探讨战争和东亚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及现实意义。
第一组报告共有五位学者发言。北京大学曹寅副教授通过1927年锡克人布达·辛格在上海遇刺事件解析近代亚洲民族主义运动中的悖论现象。南开大学郭循春副教授梳理近代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征兵的历史脉络,分析殖民地问题与扩充战争兵源之间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罗敏副教授借助条约文本等史料复原近代“帝国”话语在东亚地区的传播过程,进而探讨对西方“帝国”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研究的问题。世界历史研究所陈伟副研究员着重考察甲午战争对战后日本中央政局产生的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研究所许亮副研究员从全球史的角度回顾朝鲜战争的深刻影响。
第二组报告共有五位学者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博士后陈刚总结1609年萨摩藩侵略琉球前琉日关系的演变阶段及影响琉日关系走向的主因。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王奕斐探讨甲午战后清朝在朝鲜仁川华商租界的基本情况、中日双方对租界问题的认识、态度以及中日双方围绕新章程的谈判。天津师范大学吴奕峰硕士围绕近代朝鲜内部党争与甲午战争的关系展开分析,指出朝鲜王朝国内政治变动也是诱发战争的原因之一。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立菲以二十世纪20年代朝鲜半岛《开辟》杂志为切入点,考察这一地区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以及最终形成思潮的原因。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仕佳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福州开埠事件促使诸多逸出“册封—朝贡”体系的要素逐渐介入清琉关系。
第三组报告共有四位学者发言。南开大学副教授张展从日军的相关资料重新审视中共领导下华北敌后战场的战略意义。首都师范大学讲师殷志强、硕士研究生周航以抗战时期冀东地区中共除奸工作为例讨论社会环境、民众心态与中共斗争策略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葛小辉报告日俄战争后梁启超《灭国新法论》在朝鲜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家珅通过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琉球人实施的心理战,追踪琉球人自我认同意识、国家意识和共同体意识的全面复苏过程。
第四组报告共有五位学者发言。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徐志民系统梳理战后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表现、特点,剖析其根源及走向。军事科学院刘世刚研究员围绕后岸田时代日本防卫政策走向展开分析。世界历史研究所文春美副研究员讨论日本右翼团体“天佑侠”在甲午战争中的活动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邹皓丹从日常行政的视角出发,以编制权为切入点解读近代日本的军政关系。首都师范大学讲师崔金柱剖析日俄战争时期日本的军费筹集过程,指出军费债务透支日本经济并使其长期沦为英美两国经济的附庸。
在各分组的点评环节,评议人对每位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在总结发言环节,张艳茹研究员回顾了参会学者的发言要点,指出此次会议论文视角开阔、立意新颖,体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世界历史研究所张跃斌研究员感谢参会学者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东亚历史研究的学术交流。
(徐仕佳 供稿;孙洁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