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 丁见民:科学种族主义视阈下美国南部白人医生与拥奴思想的建构

    内容提要:从18世纪末到内战前,面对国际和国内废奴运动所带来的思想意识挑战,美国南部白人医生吸收科学种族主义和人种学理论,将这些起源于欧洲和美国北部的思想与南部奴隶制的现实结合并加以改造,为维护奴隶制提供了知识资源,与南部其他知识精英、政治人士共同建构了拥奴思想。他们从身体和智...[查看详细]

  • 韩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激励措施

    内容提要:早在建国之初,美国政府的经济发展激励措施就已经出现。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专门针对吸引外来企业的经济发展激励政策,始于1936年密西西比州的“工农业平衡发展项目”,并在30年代形成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激励措施的数量...[查看详细]

  • 梁茂信:国际竞争视阈下美国理工科国际留学生的归留趋势及原因(1980-2016)

    内容提要:自20世纪中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赴美留学生作为人力资本跨国复合体,在完成学业后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跨国就业的竞争力。因此,各国赴美留学生,尤其是拥有理工科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学成后滞留不归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既源于美国不断完善的人才吸引政策...[查看详细]

  • 宋时磊:变革与传统:近代日本茶叶产业技术的演进

    内容提要: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引进外来技术、发展本国产业,实现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深入产业内部来看,日本近代技术的转型和变迁,并非是简单的线性演进模式。特别是生丝、茶叶等传统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的产业,其技术的吸收、转化以及本土创造的过程,呈现出实用化、独创性、渐进性、适用性等特点。...[查看详细]

  • 蒋真、郭欣如:阿米尔·卡比尔改革与伊朗现代化的开端

    内容提要:阿米尔•卡比尔改革是伊朗近代历史上首次全面铺开的早期现代化改革。承继伊朗的传统政治文化与汲取欧洲国家的有益成分,是阿米尔•卡比尔改革理念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基于该理念,阿米尔•卡比尔为近代伊朗开创了一种传统-现代混合型的改革新模式。这种改革模式在政治层面表现为传统波斯治...[查看详细]

  • 史勤:中日邦交正常化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政策

    内容提要:从岸信介内阁到佐藤荣作内阁时期,日本的东南亚政策出发点带有明显的遏制中国的意图。1972年,中国和日本赶超中美关系缓和的步伐,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东南亚国家对此事高度关注,在欢迎中日恢复邦交的同时,担心两国结成同盟及日本的经济援助流向中国。针对此种情况,日本适时给予安抚,...[查看详细]

  • 廖兵、张根福:二战后日本的渔区扩张与“麦克阿瑟线”撤废活动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设置了规制日本渔区的“麦克阿瑟线”,后来美国不断调整该线,致使日本渔区日趋扩大,日本颇受其益。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尤其在《旧金山和约》签署前后,日本朝野在对中国和苏联充满“疑虑”的情况下,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撤废麦克阿瑟线活动。其...[查看详细]

  • 杨钊:里士满集团与弗吉尼亚州第二政党体制的建立

    内容提要:美国弗吉尼亚州具有极端保守的政治传统,政党政治的现代转型落后于北部和中部各州。弗吉尼亚州的第一政党体制发展得并不完善,政党组织相对松散,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而且普通党员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政党整体上要服从少数精英的利益。里士满集团是弗吉尼亚州共和党内的核心派系,长...[查看详细]

  • 刘依纯:“尼亚加拉运动”的兴起及其对美国黑人民权斗争发展的影响

    内容提要:“尼亚加拉运动”是20世纪初美国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代表性组织。在白人种族主义泛滥的社会背景下,黑人知识分子的民权理念在世纪之交出现了妥协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分歧。杜波依斯和激进派黑人逐渐团结在一起,成立了“尼亚加拉运动”组织,为这一时期的黑人民权活动注入了活力。该组织不仅...[查看详细]

  • 杜华:道德与政治:19世纪30年代美国废奴运动的起源和特征

    内容提要:美国历史上的废奴主义者身处福音派宗教复兴的时代,深受宗教思想影响,其观念和话语具有鲜明的道德特征。18世纪末以来,黑人废奴主义者的持续抗争,为废奴运动提供了政治话语和抗争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废奴主义者充分调用基督教思想和“自由、平等、权利”等美国政治的核心理念,构建出...[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