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长岛大学夏亚峰教授在武汉大学讲学
2012-06-20
来源: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http://www.history.whu.edu.cn/lishi/)
2012年5月31日-6月1日,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纽约长岛大学副教授、东亚史和外交史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夏亚峰博士应邀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学,分别讲座做了两场讲座。
夏亚峰教授在题为“西方学术界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研究”中认为,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缓和是由四位历史伟人(中国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美国的尼克松与基辛格)导演的一场“历史大剧”。以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持批评态度;以詹姆斯•切斯(James Chace)为代表的观点则肯定了尼克松政府根据局势变化而调整的对外政策。西方学术界研究尼克松、基辛格对华外交政策的代表性著作者有,美国学者唐耐心 (Nancy Tucker)、英国学者玛格丽特•麦克米兰(Margaret MacMillan)。夏教授认为,唐耐心和麦克米兰都缺乏对中国政治文化的了解,大大限制了他们对中美关系的理解。他对麦克米兰的《尼克松和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Nixon and Mao: 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中的史料运用提出批评,认为经过美国反共反华学者删改的《毛主席的私生活: 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在麦克米兰的书中被多次引用,是该书的一大缺憾。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反应”报告中,夏教授介绍并深入分析了美国学界“普林斯顿争论”中悲观现实主义、乐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三派学者的观点。悲观现实主义一派以亚伦•弗里德贝格(Aaron Friedberg)为代表,认为美国和中国存在政治制度和战略利益上的分歧,冲突不可避免;以柯庆生(Tomas J. Christensen)为代表的乐观现实主义派则认为中国很有可能会与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而自由主义学者坚信,美国作为自由国际秩序的创建者和维护者,即使中国变得强大也无法动摇国际秩序并对美国利益造成实质性的影响。美国国内存在着对中国崛起的不同声音与立场,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